大乘论·第1171部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无著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一

摄净义品第二之七
  论法多种者嗢柁南曰。
  论体论处所  论据论庄严
  论负论出离  论多所作法
  论曰。论法有七种。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堕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
  论体性者。复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
  言论者。谓一切言说言音言词。
  尚论者。谓世所乐闻语论。
  诤论者。谓或依诸欲所起。若自所摄诸欲他所逼夺。若他所摄诸欲自行逼夺。若于自他所爱有情所摄诸欲互相侵夺。谓歌舞戏笑等所摄。若倡女仆从等所摄。或为观看。或为受用。于如是等诸欲差别事中。未离欲者。为欲界贪现所染者。因坚执故。因缚著故。因耽嗜故。因贪爱故。发愤现威互相斗诤。异诤乖诤违害诤论。或依恶行所起若自所作身语恶行他所讥毁。若他所作身语恶行自行讥毁。若自他所爱有情所作身语恶行互相讥毁。于如是事中为作未作。诸恶行者。重贪瞋痴所拘执者。因坚执故。因摄受故。因贪爱故。更相发愤。以染污心现威斗诤。异诤乖诤违害诤论。或依诸见所起。谓身见断常无因恶因雨种外道等所起邪见。及余种种诸恶见类。于如是诸见中。或于自所执他所遮断。或于他所执自行遮断。或为令他离所执见。或为摄受所未执见。于此事中未离欲者。如前乃至违害诤论。是名诤论。
  毁谤论者。谓更相愤怒。以染污心振发威势互相谤毁。谓粗语所摄。或妄语所摄。或绮语所摄。乃至恶说法律中。若为有情宣说彼法。若铨量刊定。若教授教诫等。皆名毁谤论。何以故。非拨实相故。引恶道故。徒设功劳无义利故。是故此论名毁谤论。
  顺正论者。谓于善说法律中。若为有情宣说正法。若铨量刊定。若教授教诫等。为断有情所起疑故。为善通达甚深义故。为令智见毕竟净故。皆名顺正论。何以故。顺正行故。顺正义故。是故此论名顺正论。
  教导论者。谓于顺正论中为令修习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故。所有教诲心未定者。令心得定。心已定者令心解脱。未得真实智者开悟令得。已得真实智者令其修满。名教导论。何以故。分明委悉教导有情故。是故此论名教导论。
  问如实观察此六种论。几论真实能引义利。所应修习。几不真实能引无义。所应远离。答最后二论。是真实引义利。应修习。中间二论。不真实引无义。应远离。初二种论应分别。
  论处所者。当知亦有六种。一于国王前。二于执理者前。三于大众中。四于善解法义者前。五于沙门婆罗门前。六于乐法义者前。
  论所依者。有十种应知。谓所成义有二种能成法有八种。
  所成义二种者。一自性。二差别所成。自性者。谓有立为有。无立为无。所成差别者。谓有上立有上。无上立无上。常立为常。无常立无常。如是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如是等无量差别义门。是名所成差别应知。
  能成法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至教。
  立宗者。谓依二种所成义各别摄受。自宗所许。若论教所摄。若自辩所立。若从他所闻。或为成立自宗。或为显他宗过。或为折伏憍慢。或为摧屈凌侮。或为悲愍有情。
  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故。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至教辩道理因。
  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义故。引因所依诸余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以为比况。
  同类者。谓或于现在。或先所见相貌相属递互相似。此复四种。一自体。二业。三法。四因果。自体相似者。谓彼相貌更互相似。业相似者。谓彼作用更互相似。法相似者。谓自体上法门差别展转相似。如无常法与苦法。苦法与无我法。无我法与生法。生法与老法。老法与死法。如是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如是等无量法门差别更互相似。因果相似者。谓彼因果能成所成更互相似。是名同类。
  异类者。所谓诸法随其异义互不相似。此亦四种翻上应知。
  现量者有三种相。一非不现见相。二非思构所成相。三非错乱所见相。
  非不现见相者。复有四种应知。谓由诸根不坏作意现前时。同类生异类生无障碍不极远。同类生者。谓欲缠诸根于欲缠境。上地诸根于上地境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是名同类生。异类生者。谓上地诸根于下地境若已生等。是名异类生。无障碍者。复有四种。一非覆障所碍。二非隐障所碍。三非映障所碍。四非惑障所碍。覆障所碍者。谓黑闇无明闇不澄净色之所覆隔。隐障所碍者。谓或药草力。或咒术力。或神通力之所隐蔽。映障所碍者。谓少为多物之所映夺故不可见。或饮食等为诸毒药之所映夺。或发毛端为余粗物之所映夺。如是等类无量无边。且如小光为大光所映不可得见所谓日光映星月等。又如能治映夺所治令不可得。谓不净观映夺净相。无常苦无我观映夺常乐我相无相观力映夺众相。惑障所碍者。谓幻化所作。或相貌差别。或复相似。或内所作目眩惛懜。闷乱酒醉放逸癫狂。如是等类名为惑障。若不为此四障所碍名无障碍。不极远者。谓非三种极远。一处极远。二时极远。三推折极远。如是总名非不现见。由非不现见故名现量。
  非思构。所成相者。复有二种。一才取便成取所依境。二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才取便成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作才取便成取之所依。犹如良医授病者药。色香味触悉皆具足。有大势力成熟威德。当知此药色香味触才取便成取所依境药之所有大势熟德。病若未愈思构所成。若病愈时便非思构。如是等类名为才取便成取所依境。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为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瑜伽师假想思构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若于地界假为水解。即依地想建立水想。若于地界假为火风二解。即依地想建立火风二想。此中地想即是建立境界。取地界即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于地想如是于水火风想如其所应。尽当知。是名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是思构所成假想所解地等诸界。若解未成是名思构所立。解若成就即非思构。如是名为非思构所成。由非思构之所成故。名为现量。
  非错乱所见相者。当知或五种。或七种。五种者。谓非五种错乱所见。五种错乱者。一想错乱。二数错乱。三形错乱。四显错乱。五业错乱。七种者谓非七种错乱所见。七种错乱者。即此五种错乱。及余二种遍行错乱。合为七种。二种错乱者。一心错乱。二见错乱。想错乱者。谓于非彼相起彼相想。如于阳焰鹿渴相起于水想。数错乱者。谓于少数起多增上慢。如翳眩者于一月处见多月像。形错乱者。谓于余形起余形增上慢。如于旋火见彼轮形。显错乱者。谓于余显色起余显色增上慢。如为迦末罗病损坏眼根。于非黄色悉见黄相。业错乱者。谓于无业起有业增上慢。如执拳驰走见树奔流。心错乱者。谓即于五种所错乱义心生喜乐。见错乱者。谓即于五种所错乱义忍受显说。安立宝重妄想坚执。若非如是错乱所见名为现量。
  问如是现量谁所有耶。答略说四种所有。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色根现量者。谓色相五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说。现量体相。意受现量者。谓诸意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说。现量体相。世间现量者。谓即前二种总名世间现量。清净现量者。谓若世间现量亦是清净现量。有清净现量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有上知有上。无上知无上。不共世间名清净现量。
  比量者。谓与思择俱推度境界。此复五种。一相。二体。三业。四法。五因果。
  相比量者。谓随其所有相貌相属。或由现在及先所见推度境界如以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国。以夫比妻。以角犎比牛。以形软发黑轻举色美比知是少。以面皱发白等比知是老。以执自相比道比俗。以乐见圣者乐闻正法远离憍慢比正信者。以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比聪睿者。以慈悲爱语勇猛乐施善能解释甚深义意比知菩萨。以掉动轻转嬉戏歌笑等比未离欲。以诸威仪恒寂静故比知离欲。以异如来微妙相好智慧寂静胜行辩才比知如来应正等觉具一切智。见彼幼年所有相貌比知老时。当有是事。诸如是等名相比量。体比量者。由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彼一分自体比类余分。如以现在比类去来。或以过去比未来事。或以现近事比现远事。又如衣服饮食严具车乘等事观见少分得失之相比知一切。又以一分成熟比余熟分。如是等类名体比量。
  业比量者。谓以作用比业所依。如见远物无有动摇鸟集其上。如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动摇等事比知是人。若见迹步宽长比知是象。身曳地行比知是蛇。若闻嘶声比知是马。哮吼比师子。咆吼比牛王。见比于眼。闻比于耳。嗅比于鼻。尝比于舌。触比于身。识比于意。以杖寻水碍杖比地。若见是处草木滋润茎叶青翠比知有水。若见热灰比知有火。若见草木摇动比知有风。若见瞑目执杖蹎蹶失路等比知是盲。高声侧听比知是聋。以所作业比知正信聪睿菩萨未离欲离欲如来。如前应知。
  法比量者。谓于一切相属著法。以一比余。如属无常比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以属老故比有死法。以属有色有见有碍比有处所及有形质。属有漏故比知有苦。属无漏故比知无苦。属有为故比知生住异灭之法。属无为故比知反彼。如是等类名法比量。
  因果比量者。谓因果相比如见物行比有所至。见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见有人如法事王比知当获广大禄位。见大禄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见有人备善作业比知必当获大财富。见大财富比知先已备善作业。见善恶行比当兴衰。见有兴衰比先善恶。若见丰饶饮食比知饱满。见有饱满比丰饮食。若见有人食不平等比知有病。若见有病比知食不平等。见有静虑比知离欲。见离欲者比有静虑。若见修道比知必获四沙门果。若见有获四沙门果比知修道。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因果比量。如是总名比量。
  至教者。谓一切智人所设言教。或从彼闻法随法行。此复三种。一圣言所摄。二对治离染。三不违法相。
  圣言所摄者。所谓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经教。展转流布传来至今。不违正法不违正义。
  对治杂染者。谓依此法善修习时。能永调伏贪瞋痴等一切烦恼及随烦恼。
  不违法相者。谓翻违法相当知。是名不违法相。何等名为违法相耶。谓于无相增为有相。如执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或常或断有色无色如是等类。或于有相减为无相。或于决定立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无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诸法皆是无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无常。一分是苦一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无我。如是于佛所立不可记法。一向记别。又复推求。谓应立记。或于不定建立为定。如执一切乐受皆贪所随眠。一切苦受瞋所随眠。一切不苦不乐受痴所随眠。一切苦乐皆是有漏。思已造业唯受苦报。如是等类或于有相法中。无差别相建立差别。有差别相立为无别。如依有为差别之相于无为法亦别建立。依无为法无差别相于有为法亦不别立。如于有为无为。如是于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等。随其所应尽当了知。又于有相不如正理立因果相。如立妙行感不爱果。立诸恶行能感爱果。计于恶说法律之中习诸邪行能得清净。于佛善说法律之中修行正行不得清净。又于杂染立为清净。于清净法立为杂染。于不实相以假言说立为真实。于真实相以假言说立不真实。如于永离言说法中以言戏论建立胜义。如是等类名违法相。翻此违相名不违相。是名至教。
  问若一切法自相成就自义差别法尔建立。复何因缘立有二种所成义耶。答为欲生成他信解故。非为生成诸法相貌。问为欲成就所成立义。何故先说立宗耶。答为先显示自所爱乐义故。问何故次辩因耶。答为欲开显依现见法决定道理。即于所立宗义不舍离故。问何故次引喻耶。答为欲显现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现见法故。问何故后说同类异类现量比量至教等耶。答为欲开示因喻二种相违不相违智故。又相违者由二种因。一由不决定故。二由同所成故。不相违者亦由二因。一由决定故。二由异所成故。此中相违者为成所立宗义不能为量故不名量。不相违者为成所立宗义能为正量故名为量。是名论所依。
  论庄严者。有五种应知。一善自他宗。二语具圆满。三无畏。四敦肃。五应供。善自他宗者。谓如有一于此正法及毗柰耶深生爱乐。即于自论宗本读诵受持正闻审虑纯熟修行。已善已说已明。复于彼法彼毗柰耶不爱不乐。但于彼论宗本读诵受持闻思纯熟而不修行。然已善已说已明。是名善自他宗。
  语具圆满者。谓如有一音声圆满不犯音声。音声者谓具五德。一不鄙陋。二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云何不鄙陋。谓离诸边国鄙俚词故。云何轻易。谓世间共立非余说故。云何雄朗。所谓于义建立言词为成彼义巧妙雄壮故。云何相应。所谓前后功德法义相符顺故。云何义善。谓能引发世出世利无颠倒故。又此相应论者。复由九种差别相故。语具圆满应知。一不杂乱。二不粗犷。三辩了。四限量。五与义相应。六以时。七决定。八显了。九相续。以此足前总名语具圆满。无畏者。谓如有一处在多众异众大众胜众谛众善众等中。其心无有下劣怯惧。身无战汗面无怖色。声不动掉语不怯弱。如是等类名为无畏。
  敦肃者。谓如有一性不忿毒面无变改身不掉动。如是等类名为敦肃。
  应供者。谓如有一性善可乐性不恼他。寻常住善可乐地者。随顺他心而发言说。知时如实为益自他能引义利。言词柔软如对亲友。是名应供。
  若有依五论庄严相兴言论者。当知复有二十七种称赞功德。何等名为二十七种。一众所敬重。二言必信受。三于大众中转加无畏。四于他所宗深知过隙。五于自所宗知决定德。六无有僻执。七于所受论情无偏党。八于自正法及毗柰耶无能引夺。九于他所说速能了悟。十于他所说速能领受。十一于他所说速解理趣。十二能以语德胜伏大众。十三悦可信解因明论者。十四能善宣释义句文字。十五身不劳倦。十六心不劳倦。十七言不蹇涩。十八辩才无尽。十九身不顿悴。二十念无忘失。二十一心无损害。二十二咽喉无损。二十三凡所宣吐分明易了。二十四善护自心令无忿怒。二十五善顺他心令无愤恚。二十六令对论者心生净信。二十七凡有所行不招怨对广大名称声流十方世咸传唱。此大法师处大师数。如受欲者以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厕环钏等宝庄严具以自庄严。威德炽盛光明普照。如是论者以二十七种称赞功德。厕此五种论庄严具以自庄严。威德炽盛光明普照。是故名此为论庄严。
  论堕负者。谓有三种应知。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
  舍言者。谓立论者以十三种词谢对论者舍所言论。何等名为十三种词。谓立论者谢对论者曰。我论不善。汝论为善。我不善观。汝为善观。我论无理。汝论有理。我论无能。汝论有能。我论屈伏。汝论成立。我之辩才唯极于此。过此已上更善思量当为汝说。且置是事我不复言。以如是等十三种词谢对论者舍所言论。舍所论故。当知摧破为他所胜。堕在他后屈伏于彼。是故舍言名堕负处。
  言屈者。如立论人为对论者之所屈伏。或假余事方便而退。或引外言。或现愤发。或现瞋恚。或现高慢。或显彼所覆。或现恼害。或现不忍。或现不信。或复默然。或复忧戚。或竦肩伏面。或沉思词穷。假托余事方便而退者。谓舍前所立更托余宗。舍先因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至教量。更托余因乃至至教。引外言者。谓舍所论事。或论饮食。或论王臣盗贼衢路倡秽等事。假托外缘舍本所立。现愤发者。谓以粗言摈对论者。现瞋恚者。谓以怨报之言责对论者。现高慢者。谓以卑贱种族等言毁对论者。显彼所覆者。谓以发他所覆恶行之言举对论者。现恼害者。谓以害酷恶言骂对论者。现不忍者。谓发恶言怖对论者。现不信者。谓以破戒行言谤对论者。或默然者。谓语业顿尽。或忧戚者。谓意业焦恼。竦肩伏面者。谓威勇身业而顿萎悴沉思词穷者。谓才辩俱竭。如是十三种事。当知言屈。前二妄行矫乱。中七发起邪行。后四计行穷尽。是名言屈堕在负处。
  言过者。谓立论人有九种过。故名言过。何等为九。一杂乱。二粗犷。三不辩了。四无限量。五非义相应。六非时。七不决定。八不显了。九不相续。杂乱者。谓舍所论事。杂说异语。粗犷者。谓愤发卒暴。言词躁急。不辩了者。谓若法若义。众及对论所不领悟。无限量者。谓于所说义。言词复重或复减少。非义相应者。当知十种。一无义。二违义。三损理。四与所成等。五招集过难。六不得义利。七义无次序。八义不决定。九成立已成。十顺不称理诸邪恶论。非时者。谓所应说前后不决。不决定者。谓立已复毁。毁而复立。速疾转换难可了知。不显了者。谓犯声明相不领而答。或先为典语后作俗语。或复翻此。不相续者。谓于中间言词断绝。凡所言论犯此九失。是名言过。
  论出离者。谓立论者。三种观察兴废言论。云何名为三种观察。一观察德失。二观察众会。三观察善不善。
  云何观察德失。谓立论者。方欲立论应如是观。我立是论。将无自损损他及俱损耶。不生现法后法及俱罪耶。勿起身心所有诸忧苦耶。莫由此故执持刀仗斗骂诤讼谄言妄语而发起耶。将无种种恶不善法而生长耶。非不利益安乐自及他耶。非不利益安乐多众生耶。非不怜愍于世间耶。不因此故诸天世人无义无利不安乐耶。彼立论者如是观时。若自了知我所立论能为自损。乃至天人无义无利及不安乐。便自思择。不应立论。若如实知我所立论不为自损。乃至能引天人义利安乐。便自思择。应当立论。是名第一论出离相。
  云何观察众会。谓立论者。应当观察现前众会。为有执著为无执耶。为有贤正为无有耶。为有善解为无解耶。如是观时。若知众会有所执著非无执著。唯不贤正无有贤正。唯不善解无善解者。便自思择。于是众中不应立论。若知众会无所执著非有执著。唯有贤正无不贤正。唯有善解无不解者便自思择。于是众中应当立论。是名第二论出离相。
  云何观察善不善。谓立论者。应自观察善与不善。我于论体论处论依论严论负论出离等。为善为不善耶。我为有力建立自论摧伏他论于彼负处解脱不耶。如是观时。若自了知我为不善非善解了我无力能非有力能。便自思择。与对论者不应立论。若自了知我善非不善有力非无力。便自思择与对论者应共立论。是名第三论出离相。
  论多所作法者。谓有三种。于所立论多所作法。一善自他宗。二无畏。三辩才。问如是三法。何故名为于所立论多有所作。答由善了达自他宗故。于一切法能起谈论。由无畏故。于一切众能起谈论。由辩才故。于诸问难能善酬答。是故此三名为于所立论多所作法。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二

摄净义品第二之八
  释应知多种者。嗢柁南曰。
  体释文义法  起义难次师
  说众听赞佛  略广学胜利
  论曰。体者。诸经体性略有二种。谓文及义。当知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所知境界。
  释者。略有五种应知。一法。二等起。三义。四释难。五次第。
  文者。略有六种。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语。五相。六机请。
  名身者。谓共了增语。此复略说有十二种。一假名。二实名。三总名。四别名。五随义名。六戏论名。七易名。八难名。九显名。十隐名。十一略名。十二广名。假名者。谓于内诸蕴。立我有情命者等名。于外诸色。立瓶衣车乘等名。实名者。谓于眼等色等立根义等名。总名者。谓有情色受大种等名。别名者。谓佛友德友青黄等名。随义名者。谓质碍故名色。领纳故名受。能照能烧故名为日。如是等名。戏论名者。如呼贫名富。如是等类不观于义施设彼名。易名者。谓共所知想。难名者。谓翻于彼。显名者。谓其义易晓。隐名者。谓其义难晓。如达罗弭荼明咒。略名者。谓一字名。广名者。谓多字名。
  句身者。谓依名字释义满足。此复六种。一不满句。二满句。三所成句。四能成句。五序句。六释句。不满句者。谓文不究竟义不究竟。更加余句方得成满。如说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善调伏自心。是诸佛圣教。若唯言诸恶则于文未足。若复言诸恶者。又于义未足。若具言诸恶者莫作。则二俱满足。是即名为第二满句。所成句者。所谓前句待后句成。如说诸行无常。有起尽法。生必灭故。彼寂为乐。此中诸行无常是所成句。由有起尽法句之所成立。能成句者。谓第二句以能成立第一句故。序句者。如言善人。释句者。如言谓趣正丈夫。
  字身者。谓若究竟若不究竟。名之与句二种所依四十九字。
  此中欲为名首名为句。首句必有名。若唯一字则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摄。则唯字无名。问何因缘故。建立名等三种身耶。答为领增语触所生受故。问名者何义。答目种种事。令世共知故。又能令意作种种相故。又由语言所传述故。谓之为名。问句者何义。答摄受于名。究竟显了不现见义。故名为句。问文者何义答显发名句。故谓之文。
  如薄伽梵说增语增语路。如是广说。增语者。谓一切众类共所立名增语。路者。谓众类之欲能起彼故。词者。谓彼相应语及与各别彼彼方言。彼所依故名为彼路。施设者。谓分析一法建立多种。彼所依处名为彼路。欲即是词无有别欲。此词即是增语施设之路。彼名身等略有六种依处。一法。二义。三补特伽罗。四时。五数。六处所。彼广分别。如闻所成地。
  语者当知略具八分。谓上首美妙等由彼语言具足相应。乃至常委分资粮等德故能说正法。上首语者。趣涅槃宫为先首故。美妙语者。清美音故。显了语者。文词善故。易解语者。巧辩说故。乐闻语者。引法义故。无依语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逆语者。言知量故。无边语者。善巧多故。是八种语当知略具三德。一趣处德。谓初一种。二自体德。谓次二种。三加行德。谓所余种。相应者。谓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种道理共相应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随顺者。解释次第故。清亮者。文句显了清净故。有用者。善入众心故。相称者。如众会故。应顺者。称法故。引义故。顺时故。常委分资粮者。常修委修故。名常委。彼分者。谓正见等。资粮者。是彼资粮故。
  相者。谓诸蕴相应。诸界相应。诸处相应。缘起相应。处非处相应。念住相应。如是等相应言说。或声闻说。或菩萨说。或如来说。是名为相。机请者。谓因机请问起于言说。此复根等差别有二十七种补特伽罗。应知。此中由根差别故分成二种。谓钝根利根。行差别有七种。谓贪行等。如声闻地说。品类差别有二种。谓在家出家。愿差别有三种。谓声闻独觉菩萨。可救不可救差别有二种。谓涅槃法不涅槃法。方便差别有九种。谓已入正法。未入正法。有障碍。无障碍。已熟。未熟。具缚。不具缚。无缚种类差别有二种谓人及非人。
  如是六文总摄为四。一所说。谓名身等及相一分。二所为。谓机请摄二十七种补特伽罗。三能说。谓语言。四说者。谓佛菩萨及与声闻。如是一切六种相貌总显于文。若减一种义不显了。由能显义是故名文。
  义者略有十种。一地义。二相义。三作意义。四处所义。五过患义。六胜利义。七所治义。八能治义。九略义。十广义。
  地义者。略有五地。谓资粮地。方便地。见地。修地。究竟地。又广分别有十七地。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
  相义者。当知五种。一自相。二共相。三假立相。四因相。五果相。如是五相若广分别如思所成地。复有五相。一差别相。二瑜伽相。三转异相。四染污相。五清净相。此五种相当知。如前处处分别复有五相。一所诠相。二能诠相。三此二相属相。四执著相。五不执著相。所诠相者。谓相等五法如五法藏说。能诠相者。谓即于彼法依止名等。为诠诸法自体差别所有言说。此亦能显遍计所执自体。应知。此遍计所执自体有多种名。所谓亦名遍分别所计。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虚妄所执。亦名言说所显。亦名文字方便。亦名唯有音声。亦名无有体相。如是等类差别应知。此二相属相者。谓能诠所诠互相属著。遍计所执自体执所依止。执著相者。谓无始流转一切愚夫遍计所执自体执及此随眠。不执著相者。谓已见谛者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及彼习气解脱。正分别知。随其所应分别。如思所成地等。
  作意义者。有七种作意。谓了相等。如前说。若广分别如声闻地复有十智。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法智。种类智。他心智。世俗智。尽智。无生智。若广分别如声闻地。复有六识身。所谓眼识乃至意识。如前略释。若广分别如五识身相应地及意地。复有九种遍知。谓欲系见苦集所断断初遍知。色无色系见苦集所断断二遍知。欲系见灭所断断三遍知。色无色系见灭所断断四遍知。欲系见道所断断五遍知。色无色系见道所断断六遍知。顺下分结断七遍知。色爱尽八遍知。无色爱尽九遍知。若广分别如三摩呬多地。又有三解脱门。谓空无愿无相。此亦如三摩呬多地广说。是中诸法应当观察。几种作意之所思惟。几智所知。几识所识。几种遍知之所遍知。几解脱门之所解脱。以如是等无量观门。应观诸法。处所义者略有三种。一事依处。二时依处。三补特伽罗依处。
  事依处者。复有三种。一根本事依处。二得方便事依处。三愍他事依处。根本事依处有六种。一善趣。二恶趣。三退堕。四升进。五流转。六寂灭。得方便事依处者。有十二种。谓十二种行。一欲行。二离行。三善行。四不善行。五苦行。六非苦行。七顺退分行。八顺进分行。九染污行。十清净行。十一自义行。十二他义行。愍他事依处有五种。一令离欲。二示现。三教导。四赞励。五庆慰。
  此中善趣者。谓人天。恶趣者。谓那落迦等。退堕者。复有二种。谓不妨他及妨他。不妨他者。所谓自然寿命退减。如寿命当知色力财称安乐辩等亦尔。妨他者。谓族姓退减。自在增上退减。少支属言不肃弊恶慧。不能证获微妙广大色香味触。于诸胜妙所受用具心不喜乐。如是等类名为退堕。翻此退堕如其所应。即名升进。流转者。谓即此善趣恶趣退堕升进。寂灭者。谓有余依无余依寂灭界。
  欲行者。如十种欲所引中说。离行者。谓即于彼所受用事。知无常已厌欲出家。受持禁戒守护根门等。善行者。谓施戒修有漏善行。不善行者。谓三种恶行。苦行者。谓露形无衣。如是等乃至广说。非苦行者。谓受用如法所得资具。弃舍乐行远离二边。所谓受用欲乐行边及与受用自苦行边。勤行中道依止于法。求衣钵等及正受用。顺退分行者。谓若行能障升进分等。顺进分行者。谓与上相违。染污行者。如鹦鹉经说。略有三种。谓业杂染。烦恼杂染。流转杂染。当知此等有九根本句。谓业杂染有三句。一贪二瞋三痴。烦恼杂染有四句。谓四颠倒。流转杂染有二句。谓无明及有爱。所以者何。由三不善根生起种种业杂染故。由四颠倒能发种种烦恼杂染故。由无明门引生种种诸出家者流转杂染故。由有爱门引生种种诸在家者流转杂染故。清净行者。略有三学五地。此三学等。当知亦有九根本句。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所摄无贪无瞋无痴在资粮地及方便地。增上慧学所摄四无颠倒明及解脱在见地修地及究竟地。自义行者。谓自利行如声闻独觉。彼虽或时起利他行。然本期愿为自利故亦名自义。他义行者。谓利他行如佛菩萨。究竟利益无量众生。乃至广说。
  令离欲者。诃毁六种黑品诸行示现过患令离爱欲。示现者。为令受学白品行故示现四种真实道理。教导者。谓示现已得。信解者。令于学处正受正行。由已于彼得自在故。而告之曰。汝等今者于如是如是事。应正作应随学。赞励者。谓彼有情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尔时称赞策发彼心。令于所知所行所得中堪有势力。庆慰者。谓彼有情于法随法勇猛正行。即应如实赞说令其欣喜。
  复次令离欲。示现者。或有令离欲而不示现。如教导他令其离欲。而谓彼曰。如其所言不应作者。汝今必定不应复作。或怖彼言。汝若作者我当解作或复求彼。汝若是我亲爱友者必不应作。或复示现不令离欲如处中者。示现有情功德过失。而不遮彼令不造过。或有亦示现亦离欲。如示彼过令其远离教导者。初未受学令其受学。赞励者。学已未进令其升进。庆慰者。有五种胜利。一令彼于已所证心得决定。二令余于彼所证胜德起心趣求。三令诽谤者心处中住。四令不信者心生净信。五令已信者倍复增长。若有庆慰他人善事。当知是人造作增长能感悦意众天生业。若命终已。彼彼所生常闻悦意美妙音声无不悦意。
  复次欲行或有能感善趣。如为欲故造后善业。或有能感恶趣。如以非法摄受诸欲离行。行若毁犯能感恶趣。若无毁犯能感善趣。及作寂灭资粮善行。能感善趣及为寂灭资粮。不善行能感恶趣苦行。由依邪见苦自身故能感恶趣。非苦行能为寂灭资粮及感善趣。顺退分行能感退堕。顺进分行能感升进。染污行能感流转。清净行能证寂灭。自义行唯令自己感善趣引升进证寂灭。他义行俱令自他生善趣引升进证寂灭。
  如是三事根本事有六种。所谓善趣乃至涅槃。得方便事有十二种谓十二行。悲愍他事有五种。所谓五种悲愍众生。此中由根本事增上力故。依十二行如其所应令他离欲。乃至庆慰时。
  依处者。略有三种。一过去言依。二未来言依。三现在言依。如经广说。
  补特伽罗依处者。谓钝根等二十七种数取趣应知。
  如上所说。事时补特伽罗。佛薄伽梵。依此三处流布圣教。故名依处。
  过患义者。谓于应毁厌义而起毁厌。或法或众生。
  胜利义者略而言之。于可称赞义而起称赞。或法或众生。
  所治义者。略而言之。一切杂染行。
  能治义者。谓一切清净行。如贪是所治不净是能治。瞋是所治慈为能治。如是等尽当知略义者。谓说诸法通种类义。
  广义者。谓说诸法别种类义。
  复次说不了义经故。说了义经故。
  复次略义有二种。一名略。二义略。广义亦二种。谓名广。及义广。如薄伽梵说。舍利子。我能广略宣说正法。然悟解者甚难可得。于彼经中长行文广义略伽他义广文略。
  为摄十义故说中间。嗢柁南曰。
  诸地相作意  依处德非德
  所对治能治  略广义应知
  复次如是略说佛教体性十种义已。诸说法者。应依圣教寻求十种。若具不具既自求已。应为他说。
  如是建立文义体性已。诸说法者。应以五相随顺解释一切佛经。谓初应略说法要。次应说等起。次应释义。次应释难。后应辩次第。法者略有十二种。谓契经等十二分教。
  契经者。谓缝缀义。多分长行直说摄诸法体。应颂者。谓长行后讽诵及略举所说不了义经。
  记别者。谓广分别略所举义及记命过弟子生处。
  讽颂者。谓以句说。或二句说。或三四五六句等说。
  自说者谓不请而说。为令弟子得胜解故。为令上品所化众生安住胜理。自然而说名为自说。如经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说。
  因缘者。谓因请问说。如经言。世尊于一时中因没力伽罗子。为诸苾刍宣说法要。又依别解脱增上道毗柰耶所有言说。谓依如是如是因缘。依如是如是事。世尊说如是如是语。是名因缘。
  譬喻者。谓有譬喻经。由譬喻故隐义明了。本事者。谓除本生宣说前际诸所有事。
  本生者。谓宣说己身于过去世行菩萨行时诸本生事。
  方广者。谓说菩萨道如说七地四菩萨行等。及说如来百四十不共佛法。谓四一切种清净乃至一切种妙智。如菩萨地广说。又法无量故。义深广故。时长远故。谓极勇猛经三大劫阿僧企耶方得成满故名方广。
  希法者。谓佛及诸弟子说希奇法。如诸经中。因希有事故起于言说。
  论议者。谓诸经所摄摩怛履迦。且如诸了义经皆名摩怛履迦。所谓如来自广分别诸法体相。又诸弟子已见圣迹。依自所证无倒显示诸法体相。亦名摩怛履迦。摩怛履迦亦名阿毗达磨。犹如世间一切书算诗论。皆有本母当知经中研究法相。所有言说亦复如是。又如世间若无诸字本母字不显了。如是十二分教中若不建立诸法体相法不明了。若建立已。诸法自相共相皆得显现。又复能显无杂法相故。即此摩怛履迦名阿毗达磨。依此摩怛履迦所余解释诸经义者亦名邬波第铄。
  等起者。略有三种。谓事时补特伽罗。依处别故。如经中说。于如是时。为如是补特伽罗。依如是行。令彼离欲乃至庆慰。
  义者。略有二种。一总义。二别义。当知总义复有四种。一引了义经。二分别事究竟。三行。四果。行复二种。谓邪行正行。果亦二种。谓邪行果正行果。当知别义亦有四种。一分别差别名。二分别自体相。三训释名言。四义门差别。训释名言复由五种方便。一由相。二由自体。三由业。四由法。五由因果。义门差别亦有五种。应知。一自体差别。二界差别。三时差别。四位差别。五补特伽罗差别。自体差别者。谓色自体有十色处差别。受自体有三受差别。想自体有六想差别。行自体有三行差别。识自体有六识差别。如是等类自体差别应知。界差别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时差别者。谓去来今。位差别者。当知差别二十五种。谓下中上三位。苦乐不苦不乐三位。善不善无记三位。闻思修三位。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位。内外二位。所取能取二位。所治能治二位。现前不现前二位。及因果二位。补特伽罗差别者。如前所说二十七种。应知。
  释难者。若自设难若他设难。皆应解释。当知设难略有五因。一为未了义得显了故。如言此文有何义耶。二语相违故如言。何故薄伽梵前后说异。三理相违故。如有显示与。四道理相违之义四不定显示故。如言何故薄伽梵于一种义种种异门差别显示。五究竟不可见故。如言内我之体有何相貌而常恒不变自性正住。如是等类。
  于此五难。如其次第应当解释。谓于不了义难方便显了于语相违难随顺会通。如于语相违难随顺会通。如是于不定显示难究竟不可见难亦尔。于理相违难。或以黑教道理而判决之。或复显示四种道理。或显因果相应道理。谓此言显果。或复显因。又于问难应设四记。决定记者。谓为如理问者无倒建立诸法体相故。分别记者。谓为如理不如理问者开示差别相故。反诘记者。谓为止息戏诤论故。默置记者。有四种因。谓无体性故。乃至彼相法尔故。如前已说。若广分别如思所成地。又如有问如来灭后为有为无等。此于世俗谛及胜义谛理趣皆不可记。是故默置。以约胜义无如来故。不可记别。若约世俗所依能依。道相违故。及断灭果非真实故。亦不可记。如来灭后是有无等。
  次第者。略有三种。一圆满次第。二解释次第。三能成次第。为显此三次第略引圣教。如世尊言。我出家时盛美第一盛美最极盛美。此言即显盛美。圆满次第。又复说言。曾处我父净饭王宫颜容端正。乃至广说。此言即显盛美。解释次第。又言。为何义故盛美出家。由见老病死等法故。此言即显能成次第。又复经中略说诸法。如言三受苦乐不苦不乐。如是等。此中唯显圆满次第。由所余句圆满此受。故名圆满。如受应知四圣谛中。先说初句。后后次第随顺分析亦尔。能成次第有二种。或以前句成立后句。或以后句成立前句。当知解释次第亦尔。
  师者。谓成就十法。名说法师众相圆满。一善于法义。谓于六种法十种义善能解了。二能广宣说。谓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具足无畏。谓于刹帝利等胜大众中宣说正法无有怯惧。又因此故声不嘶破腋不流汗念无忘失。四言词善巧。谓语工圆满八分成就言词具足处众说法。语工圆满者。谓文句相应助伴等。乃至广说。八分成就者。谓上首美妙等。乃至广说。五善方便说。谓二十种善方便说如以时殷重等相。六具足成就法随法行。谓不唯听闻语言为极要如说行七威仪具足。谓说正法时。手足不乱不摇头动眉。口面支节无有改变。进止去来端严庠序。八勇猛精勤。谓常乐听闻所未闻法。于已闻法转令明净。不舍瑜伽不舍作意心不舍离内奢摩他。九无有疲厌。谓为四众广宣妙法身心无倦。十具足忍力。谓骂弄诃责终不反报。若被轻懱不生忿戚。乃至广说。
  说众者。谓处于五众宣八种言。何等为八。一可喜乐言。二善开发言。三善释难言。四善分析言。五善顺入言。六引余证言。七胜辩才言。八随宗趣言。
  五众者。一在家众。二出家众。三清净信众。四邪怨众。五中平众。
  可喜乐言者。有五种相应知。一有证因。二有譬喻。三语业具足。四文字句美。五言词显了。善开发言者。开深隐义令显现故。辩粗显义令深邃故。
  善释难言者。能善解释五种难故。如前应知。善分析言者。析一一法依增一道理乃至十种。或复过此善分别故。如依一法建立。二种三种四念住等。乃至广说。
  善顺入言者。唯善显释契经应颂等十二分教终不引摄邪道异论。
  引余证言者。谓引余经成立所说。
  胜辩才言者。随自所忍善分别义。
  随宗趣言者。谓依摩怛履迦分别显示。或依余无倒说者所说言教如理解释。
  复次处在家众。应依毁诸恶行称赞善行现前说法。令其止息及进修故。处出家众。应依增上戒等三学现前说法。令彼速疾修圆满故。处净等众。应依圣教广大威德现前说法如其次第令倍增长。令处中住。令生净信故。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三

摄净义品第二之九
  听者。谓说法师说正法要。安处听者。令住恭敬无倒听闻。问何故安处。答谓或由一因或乃至十。
  一因者。所谓恭敬听闻正法。现证利益及安乐故。此中或利益非安乐。或安乐非利益。乃至四句。如菩萨地法受中说。
  二因者。谓善建立。一切法故。善建立者。当知离过失故。具大义故。又为说者听者速疾获得沙门果故。若不尔。诸说法者徒废己业虚设言论。诸听法者空自疲劳无所证获。
  三因者。正法能令舍恶趣故。得善趣故。速能引摄涅槃因故。如是三事。恭敬听闻方可证得。
  四因者。一恭敬听时能善了达契经等法。二如是正法能令有情舍诸不善摄受诸善。若善听者即能精勤若舍若受。三由舍受故舍离恶因所招后苦。四由此受舍善恶因故。速证寂灭。五因者。谓薄伽梵所说正法。有由序有出离有依趣有勇猛有神变。如是五种。若广分别如摄异门分。
  复有五因听闻正法。谓我当闻所未闻。我当闻已研究。我当除断疑心。我当调伏诸见。我当于深义句以慧通达。佛薄伽梵说。此五因显闻思修三种妙慧究竟方便。初二种因显闻慧。中二种因显思慧。后一种因显修慧。
  六因者。一为欲敬报大师恩德。谓佛世尊为我等故行于无量难行苦行求得此法。云何今者而不听闻。二观自义利。谓佛正法有现义利。三究竟远离一切热恼。四善顺正理。五易可了见。六诸聪慧者内证所知。
  七因者。谓七正法如经言。我当修习七种正法。谓知法知义乃至知补特伽罗尊卑。
  八因者。一佛法易得乃至为旃荼罗等而开示故。二易可修学。行住坐卧皆得习故。三引发义利。谓能引世间出世间果故。四初善。五中善。六后善。七感现乐果。八引后乐果。
  九因者。谓能脱九种逼迫事故。一能出生死大牢狱故。二永断贪等坚牢缚故。三摧破七种大贫本故。及建立七种大财富故。四超度善行听闻正法。诸饥俭故及建立彼诸丰足故。五灭无明闇起慧明故。六度四暴流登涅槃岸故。七对治烦恼诸内病故。八解脱一切贪爱网故。九能度无始流转旷野稠林杂染行故。诸牢狱中生死牢狱最为第一。是故初说。
  十因者。一恭敬听闻如来法已得思择力。由此能受闻法义利。如法求财不以非法。虽复受用深见过患。二善知出离。谓退失财宝无忧无戚亦不嗟怨。乃至广说眷属离丧不深悲叹。若遭重病亦不愁恼。三深见诸欲多有过患。及见出离最胜功德舍家入道。离卧具等所有贪著。乃至证得诸妙静虑。四恭敬无倒听闻正法。能顺证解广大甚深相似甚深诸缘起法。又能引发广大善根出离欢喜。如薄伽梵说。我圣弟子专心属耳听闻正法。能断五法能修七法速疾圆满。五诸圣弟子恭敬听法。所有集起皆转成灭。六解正法已远离尘垢。于诸法中生正法眼。七能善引摄证预流果最胜资粮。乃至证得阿罗汉果及能引摄阿罗汉果最胜资粮。八能善引摄独觉资粮。九能善引摄无上正等菩提资粮。十引发一切世出世间静虑等持等至等定。
  赞佛略广者。诸说法者说正法时。应先赞佛。赞有二种谓略及广。
  略者有五种。一妙色。二寂静。三胜智。四正行。五威德妙色者。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种随形好。寂静者。谓善能守护诸根门等。及能永拔烦恼习气。胜智者。谓于过去未来现在世法及非世法无有挂碍。正行者。谓自他利乐正行圆满。威德者。所谓如来神通游戏。复有六种略赞如来。谓德圆满故。离垢染故。无浊秽故。无与等故。唯利众生以为业故。于此业用得自在故。此广分别。如摄决择分。广者。谓广赞如来无边功德。如说是薄伽梵无边名称。德无量故。能施光明。发智明故。能除黑闇。永灭一切无智暗故。成就明眼。具三眼故。见胜义谛。了达无等诸圣谛故。成就禁戒。具足增上净尸罗故。
  又说是薄伽梵两足中尊。调御中胜。沙门众中最为殊美。是诸世间难得珍宝。
  又说是薄伽梵为愍物者。悲有情者。乐为义者。求利物者。悲现前者。
  又说是薄伽梵为眼为智。了达真理。于甚深义决定显了。凡有所作皆依义转。
  又说是薄伽梵能证一切所未证义。以先证圣八支道故。自然证故。立未曾立圣梵行故。又说是薄伽梵知圣道者。显圣道者。说圣道者。导圣道者。又说是薄伽梵人中师子。离怖畏故。人中牛王。御大众故。人中御者。众上首故。人中龙王。无误失故。人中良马。心调顺故。人中最胜。家姓色等超诸众故。人中最上。戒行智慧最胜威德越诸人故。人中莲华。世间八法所不染故。无等无与等故。无等等等去来今无有与等诸善逝故。第一于诸有情为最上故。大仙上尸罗故。长时积集诸梵行故。证古大仙所证法故。最胜者。调伏一切天魔外道烦恼等故。牟尼无有一切掉慢等故。与三寂静具相应故。不可引夺一切生等及诸异论不能夺故。沐浴离诸恶故。到彼岸越度一切萨迦耶故。
  又说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善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
  又说白法圆满一切智者正法之主无忘失法有情坚胜。一切苦乐不缠扰心。
  又说善调者密护根门。善满足故。寂静者净尸罗受。善满足故。安隐者已入决定地故。般涅槃者已证菩提故。拔毒箭者永拔一切有爱箭故。
  又说调伏一切不调伏者。寂静一切不寂静者。如前已说。安隐一切不安隐者善能建立诸凡夫等。令证预流一来果故。
  又说无杻械者。出火坑者。度深堑者。制求欲者。不倾动者。摧慢幢者。大常住者。
  又说大阿罗汉诸漏永尽。如前广说。乃至尽诸有结。
  又说永断五分成就六分。如是广说乃至纯善积集无上丈夫。
  又说善知法者乃至善知补特伽罗尊卑者。又说大沙门大婆罗门离垢无垢良医商主胜观察世间依众生尊。此中离垢者。烦恼障断故无垢者。所知障断故。又永拔习气故名无垢日夜六返观察世间故名胜观察。又说是一切种善清净者。大丈夫相及随形好。庄严身者具足十力。为大力者。具四无畏。无所畏者。成就大悲。于三念住。安住念者。成就三种不护及无忘失法。永害一切烦恼习气。具足一切种妙智者。此中大悲者。长时积集故。谓经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乃证得。又复依缘一切众生故。缘一切种苦为境界故。得诸众生一切损恼变异事等所不能转故。于一切有情起平等行故。
  学胜利者。谓说法师应依如是建立释经法相。先应寻求若文若义。次应解了如先所说五种。为他说正法时解释道理。次应如是安立自身于先所说说法者相谓善法义等十种圆满。如是自安立已。然后依如先所说差别道理应起言说。谓处五大众以如前所说可喜乐等八种言词为众说法。又安处他令于恭敬无倒听闻。又应先赞大师功德。若有具足如是五分说正法者。当知犹如五分音乐能令自他生大欢喜。又能引发自他利益。又若能如是善修学者。当知具足五种胜利。一于佛言义解了不难。二能善圆满说诸法相。三能善起发自他相续广大欢喜。四引善出离天上人中广大名称。五生起无量最胜功德。
  复次如佛所说住学胜利经。此经体性。谓文及义。文者。谓此经言。汝等苾刍应当安住修学胜利。此中有十二字四名一句。如是则摄名句字身。此中言说是学处相故则摄于相。如来言说本为苾刍请问即摄机请。如来所说言音即摄于语。是故此经一句具摄六文。如是慧为上首等诸句中。随相应知。
  复次义者谓地义中但说声闻地义。或具五地。经言学胜利者。是资粮地。慧为上首者。是方便地。解脱坚固念为增上者。是见修等地。是名地义。
  相义中学胜利者。是戒自相。慧为上首者具二种相。谓慧所依助伴等中。唯慧自体是自相。慧之眷属及所缘等。名为共相。解脱坚固者。谓永离一切烦恼粗重。是解脱自相。念为增上者。是念自相。如是等是名相义。
  作意义中学胜利者。非作意体唯显作意建立处所。慧为上首者。显示了相胜解二种作意应知。解脱坚固者。当知显示远离摄乐方便究竟方便究竟果四种作意。念为增上者。当知此显观察作意。如是等是作意义。由此道理于智等中亦应随相分别。
  处所义中依于涅槃摄受学处。依清净行。如其所应起教导等。所谓教导乃至庆慰。当知此中亦通有善等行。随其最胜唯说清净行。唯依出家补特伽罗。又于下根等一切众生中。应当发起庆慰等事。谓依过去现在时起于庆慰。已证得故。正证得故。依现在时起于示现。依未来时起于教导及赞励。是名处所义。
  过患义中谓夫出家者。不应行于异行。不应贮余财物。
  胜利义中谓修三学满足是可称赞。所治义中谓犯尸罗无智烦恼及忘失念。当知护尸罗等即是能对治义。又一切杂染行皆是所治义。三学行等是能治义。
  略义中谓住学胜利乃至念为增上。此略序宗名为略义。广义中谓广分别此。应知是名广义更无过上。
  复次于解释中法者。谓于十二分教中契经所摄及记别摄。了义说故。
  等起者。谓为开示遍行行智力自体故发起此经。又为显示精勤修习清净行者及示爱重世财利者。令信解此所化众生依住学胜利等精勤修习。速得圆满三学胜利故。又为显示四种苾刍体故。经言。学胜利者。为令远离种姓形相苾刍体故。及令远离诈现密护轨则威仪苾刍体故。又言慧为上首者。为令远离计著虚妄名称苾刍体故。解脱坚固念增上者。劝彼修习真实行苾刍体故。所以者何。若有爱乐名称等人。但为名等励己。听受正法不为增长智慧。若有远离前所说过。是名真实行摄于正解脱乐欲证得。又为于下劣法生知足者。劝令修学增上法故。谓为乐求随顺世间文章咒术。于戒慢缓者。说学胜利为唯守尸罗。舍多闻者。说慧为上首。为唯于闻思生知足者。说解脱坚固。为于戒慧解脱起增上慢者。说念为增上。如是等类是名等起。
  义者总义中当知。此经宣说正行及正行果。如是戒等三学名学分量。经言。如是住者此显正方便行所摄四种瑜伽。又言。如是住三学者此显正行果。此中信欲为先故摄受尸罗。听受法时由正勤力修习慧等要假方便。别义中所谓学者。是精进如教行若习若修名差别也。身语及命清净现行是学自相。由戒忍等显发正行。故名为学。又为求寂静清凉之果进习除灭。故名为学。如是等类训释名言。如前应说。相故。自体故。业故。法故。因果故。义门差别中先辩自体差别学者。显示七品尸罗。或过一百五十学处。界差别者。谓欲廛中唯有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唯在色无色廛无漏律仪是不系。时差别者。谓过去世已学。未来世当学。现在世正学。位差别者。谓已入正法补特伽罗。学未成熟是下位。学正成熟是中位。学已成熟是上位。心不喜乐励力修行诸梵行者。是苦位。其心喜乐不励力修行诸梵行者。是乐位。任运修行诸梵行者。是不苦不乐位。唯是善位非不善位。若听受者是闻位。若审察者。是思位。得定修者。是修位。若未证得增上心慧者。是增上戒位。若已证得者。名增上心慧位。如是等类是位差别。补特伽罗差别者。此中意说出家补特伽罗。或钝根或利根。或贪等行或等分行或薄尘行。唯是声闻非独觉非菩萨。由彼独觉各别觉悟。诸菩萨等解脱坚固。是故如来不为彼说共住修学。又复此中唯说般涅槃。为法者。已入正法者。无有障碍者。具缚者。不具缚者。非无缚者。唯人非天。是名补特伽罗。差别如于学如是分别当知。于胜利性慧上首性。解脱坚固性。念增上性。随其所应五种差别。应广分别。此中胜利者。是功德增进圆备名之差别。如经说。观十胜利者。是其体性。释名者是法于身随摄利益及应称赞。故名胜利。又如是法随生有情之所随逐。故名胜利。又如是法称赞随逐。故名胜利。义门差别者。当知十种差别。谓能摄僧伽令僧精恳。乃至广说。
  经言。苾刍者是沙门舍家趣非家等。名之差别。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苾刍体。释名者于色形等精勤守护近恶趣等又能摄引不坏功德。故名苾刍。义门差别者。谓刹帝利等差别。上族下族差别。少中老等差别应知。经言。住者。是俯就于时精勤修习。名之差别。此住自体。离所说学无别有法。释名者。由种种威仪摄受时分。故名为住。义门差别者。谓威仪差别。朝中后分差别。日夜差别。应知。经言慧者是智见。明现观等。名之差别。简择法相心所有法为体。释名者。简择为体。非智对治故名为慧。又各各差别能了知此故名为慧。又能显了识所了别故名为慧。义门差别者。随其所应。如前分别。
  经言。解脱者。是永断离系清净。尽灭离欲如是等。名之差别。粗重永除烦恼断灭为体。释名者。能脱种种贪等系缚故名解脱。又复世尊为种种牟尼说。此以为牟尼体性故名解脱。义门差别者。谓待时解脱。不动解脱。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欲廛解脱。色廛解脱。无色廛解脱。如是等类如前差别应知。
  经言。念者是不忘失。心明记忆等。名之差别。心所有法为体。释名者。追忆诸法故名为念。又如所经事随所作意令心明记故名为念。义门差别者。谓念佛念法乃至广说六念应知。又念住差别等。随其所应当广说。
  复次释难中。问学胜利者义何谓耶。答此言欲显于增上戒学见胜功德勤修习住。问慧为上首者义何谓耶。答此言显示于诸根中慧根第一。问解脱坚固者义何谓耶。答此言显示见修所断烦恼永断。问念为增上者义何谓耶。答此言显示于少下劣所得功德不生知足。
  问于余经中三学次第世尊异说。何故此中增上戒后即说增上慧。又复不说增上心学胜利耶。答此言总摄闻思修等所成诸慧。欲显由无悔等次第发三摩地。即是显示增上心学。如薄伽梵说。于是五根最能摄受所摄受者。所谓慧根。以诸苾刍成就如是胜慧根故乃至能修三摩地根。是故由慧根力乃至三摩地根皆得成就。今此经中薄伽梵显示智慧是三摩地引因及能引断烦恼。由说增上慧学故。当知兼说慧俱增上心学。
  问若尔余经中说三学修习进趣圆满。何故不说增上心学修习满耶。答如前所说道理此中应知。
  问何故此中但说学胜利住不说慧胜利住解脱胜利住。答但劝摄受下劣胜利。当知亦令所化有情摄受一切增上胜利。又摄僧等十种胜利明显易入。是故但说学胜利住。问夫解脱者于诸法中最为上首。何故但说慧上首住不说解脱上首住。答于下劣中尚令所化有情取增上性。当知亦令所化于增上法取为增上。又于解脱显差别故。何者差别。谓望无常上首之慧解脱最为常住坚实。问何等名为学胜利住。答由于随所建立众多学处观十胜利故。常守尸罗坚守尸罗恒作恒转。如是名为住学胜利。问摄受僧等诸句何义。答摄受僧伽者是总句。余是别句令僧精恳者。令离受用欲乐边故。令僧安乐者。令离受用自苦边故。未信令信者。未入正法令趣入故。已信令增长者。已入正法令成熟故。难调伏令调伏者。犯尸罗者善驱摈故。令惭愧者安乐住故。净持戒者令无悔恼故。防护现法漏者。顺伏烦恼缠故。损害后法漏者。止息邪愿住梵行故。随顺永断惑随眠故。为令多人梵行久住增广。乃至为诸天人正善开示者。为令圣教相续不断绝故。
  如是十种胜利。略说则为三种胜利。广开三种则为十种。三种者。一令僧不染污住。二令僧得安乐住。三令圣教长时随转。此中由七种随护显示不染污住及安乐住。七种随护者。一敬养随护。二自苦行随护。三众具乏少随护。四展转众随护。五心追变随护。六烦恼缠随护。七邪愿随护。最后一句显示圣教长时随转。
  云何名为常守尸罗。谓不舍学处故。云何名为坚守尸罗。谓不犯学处故。云何恒作。谓学处不穿穴故。云何恒转。谓穿穴尸罗复转还故。云何受学学处。谓具足随学诸学处故。如是行者。常守尸罗坚守尸罗。闻正法已独于静处。系念思惟筹量观察。为欲发起增上心慧故。又此行者。依闻思修所生智慧能证解脱。此解脱性不退法故。说名为坚。出世智果故不可退转。又此行者。由念力故审自观察。我尸罗蕴为圆满不。我于诸法为通达不。我于解脱为善证不。如是依止忆念力故。具学胜利发上首慧证坚解脱。又复此念略有三种。谓或因说法。或依教授。或复观察作与不作。
  问薄伽梵宣说尸罗有无量种。谓邬波索迦尸罗。苾刍尸罗。邬波婆娑尸罗。静虑尸罗。三摩钵底尸罗。圣爱尸罗。如是等今于此中依何尸罗而说住学胜利。答苾刍尸罗由最胜故。
  问如薄伽梵说。慧亦多种。所谓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今于此中依何等慧而说住慧上首。答具说三慧。问佛说解脱亦有多种。谓世间解脱。出世间解脱。有学解脱无学解脱。可动解脱。不动解脱。如是等今于此中依何解脱而说解脱坚住。答依彼出世不动解脱。
  问如来说念亦有多种。谓于身等境界住念久作久说等随念。读诵等随念。教授等随念。应作不应作随念。念佛等随念。今于此中依何等念说念增上。答从胜为论说应作不作观察随念。
  复次次第中。谓先依苾刍尸罗住已。次听受正法。次应如理作意。如是行者。由净持戒故无有忧悔。由无悔等次第能发正三摩地。谓由方便所摄慧如理思惟故增上心学成就。是名圆满次第。前前为因后后得圆满故。又住学胜利为得慧上首故。住慧上首为证解脱坚固故。云何能得住学胜利乃至解脱坚固。谓由念增上力故。是名能成次第。又经言。若如是住修习生学速得圆满。是亦名为能成次第。
  解释次第者。如经言。大师者。谓能善教诫声闻弟子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证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于世。故名大师。声闻者。谓从他听闻正法音声。故名声闻。又能令他闻正法声。故名声闻。
  问复何因缘唯为声闻说住学胜利等。答由声闻众是薄伽梵随顺修学真实弟子故。法者。所谓宣说名句文身学处者。谓宣说五犯聚事。成就怜愍者。于处长夜诸众生等。恒住慈等四种无量。成就悲者。能拔众生多苦法故。乐义利者。能授众生无量乐法故。求利益者。欲令众生摄受种种妙善法故。恒悲愍者。能拔众生种种诸恶不善法故。又言。为令多人梵行久住者依刹帝利等大种姓说。增广者。谓即此等诸众生类。后后众会渐渐广大。乃至为诸天人者。谓即于如是增广种类中有势力者。此显世尊大悲普覆非唯一分。正善开示者。谓如诸所有及尽诸所有一切诸法。说正法者。谓十二分教听受研寻任持读诵处静思惟。如是境界是名为法。为利益者。依增上戒说。为安乐者。谓不依止苦难不自在行。为利益安乐者。谓诸离欲者增上心增上慧行此行善故名利益。顺摄故名安乐。又若处世尊赞说杜多功德。是名利益。若处世尊听受百味饮食百千衣服。是名安乐。若处世尊建立三学。是名利益安乐。如来于诸法中以种种慧善观察者。谓若为利益。若为安乐。若为利益安乐。依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说。此中有二因缘名善观察。谓于长夜遍了知故。不颠倒觉故。彼彼解脱善证得者依增上心增上慧说此中有二因缘名善证得。谓究竟行故。不退转法故。我尸罗蕴不圆满者。谓或于尸罗一分修习。或不依止。如是尸罗圆满修习诸等持戒。我于诸法不善观察者。由二种观察如前说。我于解脱不善证得者。由二种证得如前说。我所应说如是已说者。谓总结前略说及广分别应知。
  复次由六种相应当解释一切佛经。一由遍知诸法故。二由舍恶行大小惑故。三由受善行故。四由智遍知通达病等行故。五由彼果故。六由自他受彼果故。由如是六相及由如前建立诸相应。善解释一切佛经。此中法者。谓蕴界处缘起念住正断等。彼果者。谓厌离欲解脱般涅槃。自他受彼果者。谓我生已尽等。如是总名摄释分。今此品中显示此论有四种相。一最胜相。二自体相。三清净相。四辩教相。此中最胜相由二颂。自体相由五颂。清净相由二颂。辩教相由一颂。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四

成善巧品第三
  复次于此论体九事等中应善了知七种善巧。何等为七。颂曰。
  于诸蕴界处  及众缘起法
  处非处根谛  善巧事应知
  论曰。住正法者。应善了达如是七种善巧之事。问何故唯立七种善巧。答世间愚夫多如是计。颂曰。
  身者自在等  无因身者住
  流转作诸业  及增上二种
  论曰。于诸蕴中不善巧故。执诸蕴体为我身者。于诸界中不善巧故。执自在等为身生因或执无因身自然起。以不了达从自种因身得生故。所以者何。界者功能种子族姓因等名差别故。于诸处中不善巧故。执有身者依身而住取外境界。于缘起中不善巧故。执有身者流转生死。由不善知处非处故。执有身者能造诸业。由不善知诸根诸谛。执有二种增上身者。谓爱非爱业果增上者。及染污清净增上者。由不善知苦集两谛。计有染污增上者。由不善知灭道两谛。计有清净增上者。颂曰。
  于身者等起  实我所住持
  流转者作者  及诸增上义
  染污若清净  起七种愚痴
  对治此应知  摄七种善巧
  论曰。如前总说二种增上分别显示二种愚痴。谓增上义愚痴及染污清净愚痴。谁依七种身等愚转。颂曰。
  妄计我身者  依止诸根住
  于境界回转  受用爱非爱
  言说所依住  作者有觉者
  由于差别蕴  总见一身者
  论曰。身者愚者。由不了知色蕴体故。计有一我依止五根于境界转。由不了知受蕴体故。计有受者受用一切爱非爱事。由不了知想蕴体故。别计有我言说依住。不知想是言说依故。如薄伽梵说。如其所想起于言说。由不了知行蕴体故。计有作者。由不了知识蕴体故。计有觉者。非唯有识以诸世间于识蕴体起觉想故。如是愚夫。于诸差别蕴自相中。总起一种身者。愚痴即计身者。以之为我。复次等起愚者。颂曰。
  迷惑初因故  计常因无因
  论曰。世间愚夫。或于身所有初因而生迷惑故。执不平等因。谓有常住自在天毗瑟弩天自性等因。或说无因。谓拨无一切能生因体。复次实我所住持愚者。颂曰。
  我住持诸根  能触及能受
  论曰。计我住持诸根能触。顺苦受触顺乐受触。及能领受若乐若苦。
  复次流转作者增上义及染污清净愚者。谓计有各别住持身者我已。颂曰。
  从此死生处  计有流转者
  法非法作者  及彼果增上
  于修习邪行  计为染污者
  于修习正行  妾计解脱者
  论曰。彼愚痴者。于彼彼死生处。计有实我生死流转即此实我。造作后世法非法因即为此实我。于彼果自在受用故。彼果法生即此实我。依于果法习行邪行计为染者。修行正行计为解脱者。颂曰。
  佛未出于世  如是愚痴转
  由佛现世间  说七种善巧
  论曰。此中显示依如是时。如其所应外道愚痴众生还灭。由此七种善巧言说。不共一切诸外道故。此中蕴善巧者。颂曰。
  知世等别故  能除一合想
  即离与解脱  众生不可得
  多种及总略  共有差别转
  增益损减智  蕴善巧应知
  论曰。世等别者。谓诸蕴去来等体性差别。如薄伽梵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等。乃至广说。由胜智慧如实知故。于诸蕴中舍一合想。即是还灭。又于诸蕴中补特伽罗性不可得。何以故。即于诸蕴众生不可得。离于诸蕴众生亦不可得。解脱诸蕴众生亦不可得。如薄伽梵告西你迦。汝于色蕴见如来耶。乃至汝于识蕴见如来耶。西你迦答。不也乔答摩。如是乃至广说。于彼经中说色等蕴。若总若别补特伽罗皆不可得。今于此中但略说。总于五蕴是不可得。如是已说。了知色等相差别故。及能远离彼所对治增益执故。于诸蕴中自相共相皆得善巧。又复蕴者。是积聚义。能善了知是积聚义。名蕴善巧。此积聚义复有四种。谓多种义。总略义。共有转义。增益损减义。此中显示诸蕴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蕴善巧。云何界善巧。颂曰。
  见三因生故  说名界善巧
  从无始自种  多种种生起
  由此及于此  取者不可得
  依自智成故  能除下劣性
  论曰。由观根境识三法。从自因而生。名界善巧。所以者何。由彼诸法无始流转从自种生多生起及种种生起。当知多生起者。如经言。非一界故。种种生起者。如经言。种种界故。复次由依诸根于诸境界能取之我不可得故。能知所作依自成立。不由大自在天等。是中凡所欲为不生下劣自在修习。此故显示界善巧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界善巧。云何处善巧。颂曰。
  知诸触诸受  由二种生门
  依止于触故  当知处善巧
  如法处天处  后后所依止
  由世俗谛二  了知二种性
  论曰。由善了知触生门体建立二处。谓根及境。如是由能生义故名为处。犹如世间修善法所名为法处。又善了知诸受依触。是故建立触为彼处。如是所居住义故名为处。犹如世间天像住所名为天处。又复触受二法生时。依世俗故了知二性。谓触者受者由触能触对受能领纳。此中显示就胜义谛。触者受者皆不可得。就世俗谛二皆可得。是名处善巧。云何缘起善巧。颂曰。
  知未断无常  因能生诸果
  自相续相似  名缘起善巧
  众生不可得  而有舍续者
  由了达甚深  四种缘起故
  论曰。能善了知从未永断无常之因能生诸果。名缘起善巧。谓如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其次第。又能善知由从此因于自相续生诸果法。谓如经说。非缘余生而有老死等。又善了知从相似因生诸果法。谓如经说。身恶行者能感不喜不乐不爱不可意异熟身。妙行者。能感与上相违可意等异熟。如是等。复次即诸蕴相续名舍命者及续生者补特伽罗性不可得。由善了知四种甚深缘起故。谓不从自生。不从他生。非自他生。非无因生。此中显示缘起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缘起善巧。云何处非处善巧。颂曰。
  不作不趣得  二余体不转
  净见无余业  非我自在二
  如是智能知  处非处善巧
  于自果定处  异此说非处
  论曰。若不见我于因果二处而得自在。名处非处善巧。谓不作故。不趣故。不得故。二体不转故。余体不转故。净见无余业故。云何不作。谓不纯作妙善行故。是故无有自在之我。云何不趣谓离妙行不往善趣故。如经言。无处无容行身恶行。乃至得生天上。必无是处。乃至广说。云何不得。谓离善方便无漏圣道。定不能得道果所摄毕竟清净。如经言。无处无容不永断五盖。乃至不修七遍觉支能正证得苦尽边际必无是处。云何二体不转。谓无处无容非前非后。有二如来出现于世。乃至广说。云何余体不转。谓离丈夫身外余身必无有作转轮王等。如经言。无处无容女人得作转轮圣王。乃至广说。云何净见无余业。谓如经言。无处无容圣见具足补特伽罗故断物命。乃至受第八有。必无是处。有是处者。谓诸异生。
  今于此中言不作者。谓所计我于因不得自在。不得者通于因果。净见无余业亦尔。余唯于果。又处非处者。于自果决定名之为处。当知于余名为非处。由无倒慧于此善巧是名处非处善巧。此中显示处非处善巧自体及彼障断胜利。云何根善巧。颂曰。
  于能取生住  及染污清净
  无理我观余  于彼果增上
  于如是方便  名为根善巧
  谓于取生住  染净增上故
  论曰。若不见我于能取等是增上故名根善巧。何以故。非所计我观余因缘。于能取等增上自在。即余因缘于能取等是增上故。是故计我。不应道理。所言诸根于能取等是增上者。谓眼等六根于取六境是增上。男女二根于能生相续是增上。命根一种于相续住是增上。五受根于染污是增上。信等八根于清净是增上。此中显示根善巧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根善巧。云何谛善巧。颂曰。
  二自性苦故  合故不应理
  由无因有因  及五种譬喻
  如是随觉故  应知谛善巧
  随觉未曾见  未受义因缘
  论曰。由能善观我于染净二法非顺道理名谛善巧。何等为二。谓自性苦故。与苦合故。云何自性苦故。谓若我自性是苦者。为无因为有因。若无因者。常应染污。若有因者。应先清净后方染污。故不顺理。云何与苦合故。谓引五喻皆不顺理。何以故。若言苦与我合者。不应如两木共合。有不摄出离性过故。亦非如有情与木共合。有出离过故。亦非如火与薪共合。有性坏过故。亦非如衣与染色共合。于我体上如白净色少分亦不可得故。亦非如心心法合。何以故。心是能取与此同缘一境等可名相应。于我无此义故。不顺道理。又由观见未曾见义及彼因缘。又复观见未曾受义及彼因缘。名谛善巧。谓从昔来未曾了见苦集二谛及彼因缘。从昔已来未曾了见。未曾经受灭道两谛及彼因缘。此中显示出世智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谛善巧。颂曰。
  当知诸善巧  差别二十三
  异摄论为先  后最极清净
  论曰。应知蕴等善巧差别复有二十三种。谓异摄论善巧。闻所生智善巧。思所生智善巧。修所生智善巧。顺决择分智善巧。见道智善巧。修道智善巧。究竟道智善巧。练根智善巧发神通智善巧。不善清净世俗智善巧。善清净世俗智善巧。胜义智善巧。不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无分别智善巧。成所作前行智善巧。成所作智善巧。成所作后智善巧。声闻智善巧。独觉智善巧。菩萨智善巧。最极清净智善巧。此中异摄论善巧复有二种。一种种摄善巧。二种种论善巧。
  种种摄善巧者有十一种。所谓界摄乃至更互摄。界摄者。谓诸蕴等自种子所摄。相摄者。谓诸蕴等自相共相所摄。种类摄者。谓诸蕴等遍自种类所摄。分位摄者。谓诸蕴等顺乐受等分位所摄。不相离摄者。谓诸蕴等由一法摄一切蕴等。以彼眷属不相离故。时摄者。谓诸蕴等过去未来现在各别相摄。方摄者。谓诸蕴等依方而转。若依此方所生即此方所摄。全摄者。谓诸蕴等具足五十八十二等所摄。一分摄者。谓诸蕴等各别少分所摄。胜义摄者。谓诸蕴等真如相所摄。更互摄者。谓诸蕴等更互相摄。
  种种论善巧者。谓于蕴等种种问答方便善巧。如以一行为。问应以顺前句顺后句四句无事句。答如有。问言若有界摄即有相摄耶。设有相摄复有界摄耶。且应依眼以四句。答或有界摄无相摄。谓生有色界不得眼。设得以失。若诸异生生无色界。或有相摄无界摄。谓阿罗汉最后眼。或有界摄亦有相摄。谓除上所说余有眼位。或有无界摄亦无相摄。谓阿罗汉眼坏失者。生无色界。已见谛者。及已入无余般涅槃界。如于眼如是分别。于余一切随其所应当广分别。如以界摄对相摄。如是以界摄对余摄。展转一行应广分别。如是以余摄对余摄除前前对后后。皆应以一行道理如其所应当广分别。复次若法蕴所摄此法界所摄耶。设法界所摄此法蕴所摄耶。此应以顺前句答。若法蕴所摄此法亦界所摄。或法界所摄非蕴所摄。谓无为法。如以蕴对界如是以蕴乃至对谛应依一行道理广辩相摄。如蕴对余如是以界对处等乃至以根对谛应广分别。
  此中不善清净世俗智善巧者。即是顺决择分智善巧。善清净世俗智善巧者。即是出世后得世间智善巧。胜义智善巧者。即是见道智善巧。如是三种即是不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无分别智善巧。如是三种即是成所作前行智善巧。成所作智善巧。成所作后智善巧。又前三种差别者。未断烦恼生非烦恼对治。已断烦恼生非烦恼对治。已断烦恼生是烦恼对治差别故。中三种差别者。即此三种由有分别无分别世俗胜义智性差别故。后三种差别者。谓即此三种显示断前行智性正断道智性彼后时智性差别故。如是九智依相续。补特伽罗差别复建立四种应知。

成无常品第四
  复次如先所说。若欲正修行遍知等功德者。谓遍知苦等。云何于苦遍知。谓于苦谛遍知无常苦空无我。今随次第应广成立。此中成无常者。谓应显示无常体性及无常差别。云何无常。何等差别。颂曰。
  无常谓有为  三相相应故
  无常义如应  六八种应知
  论曰。无常性者。谓有为法与三有为相共相应故。一生相。二灭相。三住异相。又无常义差别者。如其所应或六或八应知。何等六八。颂曰。
  无性坏转异  别离得当有
  刹那续病等  心器受用故
  论曰。六种无常者。一无性无常。二失坏无常。三转异无常。四别离无常。五得无常。六当有无常。八种无常者。一刹那门。二相续门。三病门。四老门。五死门。六心门。七器门。八受用门。此中刹那相续二种无常遍一切处。病等三无常在于内色。心无常唯在于名。器受用二无常在于外色。此中无性无常者。谓性常无故。名曰无常。余变异无常有十五种颂曰。
  变异应当知  十五种差别
  所谓分位等  八缘所逼故
  下界具一切  中界离三门
  具三种变异  上界复除器
  论曰。十五种变异者。谓分位变异。乃至一切种不现尽变异。分位变异者。谓从婴儿位乃至老时前后不相似各别变异。显变异者。谓从妙色鲜肌润泽肤体乃至变为恶色粗肌枯悴肤体。形变异者。谓肌瘦等变异。兴盛变异者。谓眷属资财及戒见等兴盛。与此相违衰退变异。支节变异者。谓先具诸支节后变为不具。寒热变异者。谓于寒时踡局战栗。热则舒适流汗希求冷暖等变异。他所损害变异者。谓手足蹴抟蚊虻触等。身体变异。疲倦变异者。谓因走跳腾踯等。身劳变异。威仪变异者。谓四威仪前后易脱。损益变异。触对变异者。谓由顺苦乐等触变异故苦乐等受变异。染污变异者。谓心所有贪瞋等大小两惑娆乱变异。病等变异者。谓先无病苦后为重疾所逼身体变异。死变异者。谓先有寿命后空无识前后变异。青瘀等变异者。谓命终后身色青瘀胀烂乃至骨琐等变异。一切种不现尽变异者。谓骨琐位烧坏离散彼一切种都无所见变异。
  又此十五种变异由与八缘相应。八缘者。一积时贮畜。二他所损害。三受用亏减。四时节推谢。五火所烧。六水所坏。七风所燥。八异缘合。积时贮畜者。谓经时久故。有色之法不离本处自然朽败。他所损害者。谓由他种种逼恼因缘前后变异。受用亏减者。谓于种种所受用物为各别主宰之所食用损减变异。时节推谢者。谓冬时寒雪夏日暑雨。丛林药草或盛或衰。火所烧者。谓大火纵逸国城聚落悉为灰烬。水所坏者。谓大水漂漫闬里邑居并随沦没。风所燥者。谓大风飘鼓润衣湿地速令乾曝。异缘合者。谓多贪者与瞋缘合时贪缠止息发起瞋缠。如是多瞋多痴者与余烦恼缘合应知亦尔。如是诸识异境现前亦尔。复次是无常义于欲界中一切具有。于色界中除病老受用三门无常。又有触染死三种变异。如色界所说诸无常义。当知无色界亦尔。唯除器门。颂曰。
  无性义无常  遍计之所执
  所余无常义  依他起应知
  论曰。无性义所摄无常义。当知遍计所执相摄。余无常义依他起相摄。圆成实相中无无常义。如是已显无常义差别及三相所摄。又如世尊说。诸无常者皆悉是苦。有何意耶。颂曰。
  诸无常皆苦  众苦所杂故
  迷法性愚夫  得为害不觉
  论曰。由粗重苦所杂无常。此无常性是行苦故苦。及由变坏苦所依止故苦。是故道谛非苦。以非苦相所杂无常义故。于此法性迷惑愚夫。不能了达常无常义。又为已得现前无常之所恼害。前说刹那无常遍行一切。此无常义非世间现证故应成立颂曰。
  由彼心果故  生已自然灭
  后变异可得  念念灭应知
  论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当知诸行皆刹那灭。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颂曰。
  心熏习增上  定转变自在
  影像生道理  及三种圣教
  论曰。由道理及圣教证知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谓善不善法熏习于心。由心习气增上力故诸行得生。又脱定障心清净者。一切诸行随心转变。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种种转变。又由定心自在力故。随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圣教者。谓三种圣言。如经中说。心将引世间心力所防护随心生起已自在皆随转。又说。是故苾刍。应善专精如正道理观察于心。乃至广说。又说。苾刍当知。言城主者。即是一切有取识蕴。是名圣教。问彼诸行自然灭坏道理。云何应知。答由四种因缘。颂曰。
  生因相违故  无住灭两因
  自然住常过  当知任运灭
  论曰。非彼生因能灭诸行。生灭两种互相违故。又无住因令诸行住。若必有者应成常住。行既不住何用灭因。又余灭因性不可得。若行生已自然住者。彼应常住则成大过。如是有住灭因及自然住并有过故。当知诸行任运坏灭。颂曰。
  非水火风灭  以俱起灭故
  彼相应灭已  余变异生因
  论曰。若水火风是灭因者。不应道理。由俱生灭故。若彼水等是灭因者。烂烧燥物不应前相续灭已复变异相续生。何以故。即无体因为有体因。不应理故。然水火风与烂等物相应灭时。能为彼物后变生因。除此功能。水等于彼更无余力。复次若执灭相为灭因者。此能灭相与所灭法为俱时有为不俱耶。若尔何过。颂曰。
  相违相续断  二相成无相
  违世间现见  无法及余因
  论曰。彼能灭相与所灭法。若言俱有者不应道理。有相违过故。若言不俱亦不应理。有彼相续断过失故。又此灭因能灭法者。为体是灭为体非灭。若体是灭即应一法有二灭相。若体非灭应无灭相。有如是过故不应理。又违世间现见相故。不应执灭是灭坏因。何以故。世间共见余有体法是灭坏因。不见灭法是灭因故。又若灭法是灭因者。为唯有灭即能灭法为更待余事耶。此两种因俱有过失。若唯有灭即能灭法者。若时有灭。尔时法体毕竟应无。若更待余事者。应即余事为灭坏因。不应计灭为灭坏因。复次云何应知。后变异可得故诸法刹那灭。颂曰。
  非身乳林等  先无有变异
  亦非初不坏  最后时方灭
  论曰。一切世间身乳林等内外诸法。于最后时变异可得。是故先时体无变易。不应道理。又非先时无有灭坏。最后方灭无异因故。如是先不变异后不变故。先无灭坏后不灭故。当知诸行念念变灭。是故彼法刹那义成义。如是成立无常性已。一切外道邪分别所计我自在自性极微觉等常住之法皆不成立。云何我常不得成立。颂曰。
  位思烦恼分  非常变异故
  此若无变异  受作脱非理
  论曰。由所计我有苦乐等位善恶等思贪瞋等烦恼时分差别。是故无常。所以者何。此所计我由乐等故。有少变异者不应是常。若都不变不应计为受者作者及解脱者。彼法有无我无别故。复次亦无自在体性常住能生世间。何以故。颂曰。
  功能无有故  摄不摄相违
  有用及无用  为因成过失
  论曰。所计自在无有功能出生世间。所以者何若此自在生世功能无有因缘自然有者。汝何不许一切世间无因自有。若此功能业为因者。何不信受一切世间以业为因。若此功能以求方便为因生者。何不信受一切世间以自功力为因得生。
  又若自在世间所摄随在世间而言能生一切世间。是则道理相违。若此自在非世间摄。是则解脱解脱之法能生世间。不应道理。又若自在须有用故生诸世间离生世间用不成者。是则自在。于此须用无有自在自成过失。若此自在虽生世间无所须者。不应化生一切世间。或此自在有如癫狂愚夫之过。又此自在生世间者。为唯自在为因生诸世间。为亦更待其余因耶。若唯自在体为因者。如自在体本来常有世间亦尔。不应更生。若亦少待其余因者。此所待因若无有因。一切世间亦应如是。若有余因世间亦尔。从余因生何须自在。故立自在有多过失。复次执有自性常住为因。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自性变异相  有无不应理
  无差别无常  有差别五失
  无相亦无因  非自性恒变
  先无有变异  我应常解脱
  论曰。若计自性是常则应非变异因。所以者何。所计自性。非有变异相。亦非无变异相。故不应理。若此自性与余变异相无差别者。应是无常。若有差别成五种过。一无相过。离变异相余自性相少分亦不可得故。二非因过。世间不见常住之法是生因体故。三非自性过。世间不见非彼种类为彼自性故。四常住自性于一切时起变异过。以不待余因故。五此自性未生变异之前我解脱过。若如是者后时不应起诸变异。复次计极微常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常造不应理  由二三因故
  财有情增上  极微非常住
  论曰。所计极微常性造作俱不应理。云何常性不应道理。由二因故。汝极微性为由细故性是常住。为由异类性是常耶。若由细者。细羸劣故不应常住。若由异类者此相不可得。从非地等造地等物。不应道理云何造作不应道理。由三因故。一由方所。二由因缘。三由自体云何由方所故造作不应道理。谓从极微造作粗物。为过彼量为不过耶。若不过者。粗质碍物应如极微不可执取。又复世间不见质碍不明净物同在一处故不应理。若过彼量者。过量之处粗质碍物非极微成应是常住。若复计有余极微生。是则极微应非常住。云何由因缘故。谓若汝计由和合性为因缘故建立余物今和合者。此和合性为生已能作因缘为未生耶。若生已者。所和合物和合已后无有少异和合性可得故。不应理。若未生者。则无体性无体为因。不应道理。云何由自体故。此极微性造粗物时。不应如种生芽。如种极微应灭坏故。不应如乳极微应变异故。不应如陶师极微勤劬不可得故。是故造作不应道理。虽无常住极微而有劫初器世间等受用物生诸有情业增上力故不由极微。是故极微常住不应道理。复次执有常觉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无常为彼依  次第差别转
  诸受等异故  当知觉无常
  论曰。眼识等觉依止无常眼等起故。于色等义次第转故。众多相貌差别转故。乐等诸受贪等诸惑施等善思位分异故。于一常觉如是转异。不应道理。何因缘故世间有情无常性有而不取执常住性无而种种执耶。颂曰。
  于无常无智  四颠倒根本
  当知世上进  愚痴力转增
  论曰。以于无常无智起故。实有无常而不取执。实无常性种种执生。非唯常倒无智为因然。四颠倒皆以无智为其根本。何以故。以于无常不如实知故。于无常法起常颠倒。于苦起乐颠倒。于不净起净颠倒。于无我起我颠倒。由有如是次第义故。薄伽梵说。若法无常彼必是苦。若法是苦彼必无我。当知由世间道得上进时。不断无智渐进上地。于无常性愚痴之力转更增上。何以故。如欲界中破坏变易及别离等诸无常相现可了知。上地无有。复次何因缘故。于无常性无智起耶。颂曰。
  由放逸懈怠  见昧之资粮
  恶友非正法  当知无智因
  论曰。无常无智有七种因。一放逸。二懈怠。三倒见。四愚昧。五未多积集菩提资粮。六由恶友。七闻非正法。以于境界乐及静虑乐起。放逸故于无常性不如实知。设不放逸而复懈怠。设不懈怠而复倒见。设无倒见而复愚昧。设不愚昧而未积集菩提资粮。设已修习菩提资粮而随恶友。又复从彼闻非正法故。于无常不如实知。复有何因不了无常妄执常转。颂曰。
  不如理作意  忆念前际等
  相似相续转  于无常计常
  论曰。由二种因起于常执。一由不如理作意。二由忆念前际等事。由前际等事相似相续转故。于余世间亦计常住。复次如前所说。三有为相非唯刹那。何以故。颂曰。
  生初后中间  取三有为相
  论曰。三有为相由众同分一生所摄。谓初生时取为生相。最后死时取为灭相。于二中间相续住时取为住异。如是建立三有为相应知。颂曰。
  无常调伏智  当知由二因
  论曰。于无常性如实智入由二种因。一由念住。二由缘起。由念住故于诸境界系心令住。由缘起故达彼法性。如经中说。见集起法于身念住。乃至广说。颂曰。
  彼见有六种  及缘起四种
  论曰。无常性见当知六种。一世俗智。谓乃至顺决择分位。二胜义智。谓乃至出世道位。三声闻智。谓除无性无常义。四菩萨智。谓于一切无常义。五不善清净。谓彼二学智。六善清净谓彼二无学智。又缘起法当知有四种道理。何等为四。颂曰。
  自种故非他  待缘故非自
  无作故非共  用故非无因
  论曰。由四道理入无常性。谓诸行法不从他生。自种起故。亦非自生。待外缘故。亦非俱生。俱无作故。亦非无因。彼二于生有功用故。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五

成苦品第五
  如是成立无常相已。云何成立苦相。颂曰。
  生为欲离因  灭生和合欲
  倒无倒厌离  彼因为苦相
  论曰。若法生时为远离欲因。若法灭时为和合欲因。若不了知是颠倒因。若善通达是无倒因。于一切时生厌离欲。如是应知是苦通相。复次颂曰。
  依三受差别  建立三苦相
  故说一切受  体性皆是苦
  论曰。由依三受相差别故建立三苦相。谓苦苦相坏苦相行苦相。由此相故佛说诸受皆名为苦。谓于苦受及顺苦受处法。当知建立最初苦相。于乐受及顺乐受处法。当知建立第二苦相。于不苦不乐受及顺此受处法。当知建立第三苦相。由不了知此第三相能为常等颠倒生因。若能了知为无常等无倒生因。及能发起涅槃乐欲。又由了知不了知第三苦故。于前二苦亦了不了应知。
  复次前二苦相世间共成。第三苦相不共成立。今当成立诸行性。是行苦。颂曰。
  当知行性苦  皆粗重随故
  乐舍不应理  同无解脱过
  论曰。诸行性乐及性是舍不应道理。何以故。于一切位粗重所随故。是故诸行体性是苦。若不尔如其次第于彼性乐及不苦不乐乐欲应无。应无苦及不苦不乐觉应无苦乐觉。问汝亦同然若唯一行苦性者应无乐及不苦不乐觉。答由不了故谓有。问我亦同然由不了故谓有。答不然。无解脱过故。若于性乐及不苦不乐诸行了知。是苦名苦谛现观。由此次第乃至证得究竟解脱。若不了故。谓为苦者即是颠倒。不应能证究竟寂灭。复次颂曰。
  利深等障碍  依进住乘空
  执著性下劣  颠倒及染污
  论曰。又诸行性苦少苦加之苦相猛利。乐等不尔。又苦相深重难为对治。乐等不尔。又苦相平等遍一切处。乃至证得广大法者。亦被损恼又执常乐我净。名为颠倒能障圣法。又执乐等。能为贪等大小诸惑所依止处。又苦等行能引胜进上地功德。又复久处住等威仪即生大苦不可堪忍。又乘空者亦大苦随逐。又执著乐者其性下劣。又于诸行执计为乐颠倒所摄。又缘世乐所起乐欲多是染污。是故诸行皆性是苦。复次颂曰。
  如痈疥癞等  三受之所依
  彼能发三触  取乐等随转
  论曰。诸行性苦当知犹如痈疥癞等三受所依。何以故。世间痈疥癞等能发随顺苦乐舍等三种触故。由依此触世间有情取为苦乐不苦不乐。如是于诸性苦诸行发起三触。由此触故乐等受转。此若无者。诸受不转。如是显示苦相立宗及因喻已。复何因缘建立诸行。唯有三苦不多不少。颂曰。
  自相自分别  不安隐苦性
  五十五应知  三苦之所摄
  论曰。由苦自性唯有三种。一由自相故。谓苦苦性。二由自分别故。谓坏苦性。若无分别虽有变坏已解脱者苦不生故。三由不安隐故。谓行苦性。烦恼粗重等所随逐故。如是三苦差别复有五十五种应知。云何五十五种。颂曰。
  界缘身等趣  种类谛三世
  时命品异故  引众苦差别
  论曰。界差别故有三苦。谓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缘差别故有六种苦。谓欲根本苦。愚痴报苦。先业缘苦。现因缘苦。净业缘苦。不净业缘苦。身等差别故有四种苦。谓受重担等苦。位变坏苦。粗重苦。死生苦。趣差别故有五种苦。谓那落迦苦。乃至天趣苦。种类差别故有五种苦。谓逼恼苦。匮乏苦。大乖违苦。爱变坏苦。粗重苦。谛差别故有八种苦。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世缘差别故有九种苦。谓过去苦。因过去未来现在缘所生。如是未来现在苦亦尔。时差别故有四种苦。谓时节变异苦饥苦渴苦威仪屈伸入息出息闭目开目等所引苦。养命差别故有四种苦。谓所求无厌足苦。追求苦。守护苦。不自在苦。品差别故有七种苦。一损减苦。谓在家品。二增益苦。谓出家品。三忧恼苦。四离有苦。又依善说法律。出家者有三种苦。一愚痴苦。谓希望未来追味过去故。二嫉妒苦。三不胜他苦。依恶说法律。出家者亦有三苦。一愚痴苦。谓于所知法颠倒执故。二嫉妒苦。谓于佛及佛弟子所得名利心不忍故。三他所胜苦。谓为名利故起诤论时堕负处故。颂曰。
  未离欲色等  三种地应知
  欲界一切种  色无色除二
  论曰。如是五十五种苦三地所摄。一未离欲地。谓欲界所系。二已离欲地。谓色界所系。三离欲色地。谓无色界系。即此三种如其次第立三种苦。谓上中下。又欲界中具一切种苦。色无色界中无二种苦。所谓苦苦坏苦所摄二。及欲根本苦愚痴报苦所摄二。然有余苦。颂曰。
  世俗有二种  胜义谓遍行
  一缘通上地  当知无现染
  论曰。如是诸苦略有二种。谓世俗胜义别故。世俗谛所摄苦有二种。谓苦苦及坏苦。胜义谛所摄有一种谓行苦。此亦名遍行苦。遍至欲等三界故。欲界上地有二缘所生苦。谓有先业缘苦。无现在因缘苦。有净缘苦。无不净缘苦颂曰。
  非无色重担  遍行天粗重
  及谛最后边  余七上随缚
  论曰。无色界中无身重担苦有天趣苦。粗重苦。谛最后边诸取蕴苦。此通欲等三界故名遍行苦。余生等七苦欲界所摄。上地虽有随缚复可退还故。然无苦自体。颂曰。
  当知生等苦  各五种差别
  苦粗重相应  三苦所依止
  论曰。生等七苦当知一一各有五种。谓苦相应故。粗重相应故。及三苦所依止故。生者。为老等苦所依。烦恼所依。不可乐欲行坏所依。老者色衰退等所依。病者。习所不欲所依。不习所欲所依。顺死大种乖违所依。死者。自体别离所依。财宝别离所依。所爱离别怨憎合会苦之所依。怨憎会等三苦身逼迫所依。心逼迫所依。及彼所作衰损所依。颂曰。
  最后与最后  各四苦所依
  谓生生根本  及苦性变坏
  论曰。于四苦中最后所摄诸取蕴苦。及三苦中最后行苦。各为四苦所依故苦。一生苦所依。二生根本苦所依。三苦自性苦所依。四变坏苦所依。颂曰。
  三世之所摄  二缘苦非上
  所说余诸苦  皆欲界应知
  论曰。欲界上地三世苦中。当知无有去来缘苦。何以故。非于上地缘过去未来虚妄分别生诸苦故。唯有现缘粗重所随。除上所说。所余诸苦当知唯在欲界所系。
  复次何因缘故。于实有苦境诸愚痴转。颂曰。
  失念无功用  乱不正思惟
  不正了愚痴  及由放逸等
  论曰。于苦愚痴由五种因。及由前所说放逸等法五种因者。一于过去苦念忘失故。二于未来苦不作功用推求故。三于现在苦起四倒乱故。四由不正思惟于粗重苦计为我故。五由不正了于诸性苦不了知故。复次由四种因起念忘失。颂曰。
  昧故羸劣故  及起放逸故
  相续断绝故  忘念转应知
  论曰。昧故者。谓愚昧种类。羸劣者。谓于死等位。放逸者。谓于境耽著。相续断绝者。谓于余生前众同分相续断故。复次由四种因无功用转。颂曰。
  昧故放逸故  保重现法故
  不信当苦故  无功用发趣
  论曰。昧及放逸已如前说。保重现法者。由彼保重现在法故。于未来苦不作功用。不信当苦者。由不信有未来苦故。不作功用。复次由四种因起四颠倒。颂曰。
  相似相续转  对治妄分别
  惯习总取故  起四种颠倒
  论曰。以见相似相续转故起于常倒。对治分别故起于乐倒。妄分别乐为苦对治故由惯习故起于净倒。由总执故起于我倒。复次于苦愚痴由不了别五因故起。何等为五。颂曰。
  界别缘起别  位别次第别
  及相续差别  当知各多种
  论曰。界差别有三种苦。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缘差别有七种苦。一福缘。二非福缘。此二在欲界。三不动缘。在色无色界。四缠随眠缘。谓异生者。五随眠缘。谓见谛者。六有行缘。谓非菩萨。七智行缘。谓诸菩萨。位差别有十二种苦。一纯乐俱。谓诸天。二纯苦俱。谓那落迦。及鬼傍生一分。三杂苦乐俱。谓人及鬼傍生一分。四不苦不乐俱。谓从第四静虑乃至有顶。五不净净处。谓欲界中无难生处。六净不净处。谓色无色界中诸异生者。七净净处。谓色无色界中诸见谛者。八不净不净处。谓欲界中有难生处及四种入胎苦。一不正知入母胎不正知住不正知出。二正知入母胎不正知住不正知出。三正知入母胎正知而住不正知出。四正知入母胎正知而住正知而出。次第差别有十二种苦。谓依十二支缘起次第相续。差别有无量种有情相续无边差别故。复次于一切苦能遍了知。当知有十八种。何等是耶。颂曰。
  信解与思择  不乱心厌离
  见修及究竟  又如前十一
  论曰。一信解遍智。谓闻所生智。二思择遍智。谓思所生智。三不散乱遍智。谓世间修所生智。四厌心摄遍智。谓暖等顺决择分智。由此智观自心相总厌离转故。五见道遍智。谓依止见道智。六修道遍智。谓依止修道智。七究竟道遍智。谓无学道所摄智。及如前所说十一种智。一不善清净世俗智。二善清净世俗智。三胜义智。四不善清净相有分别智。五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六善清净相无分别智。七成所作前行智。八成所作智。九成所作后智。十声闻智。十一菩萨智。如是总为十八种如实了知苦遍智。复次如是遍智为尽众苦。由何遍智尽何等苦。颂曰。
  缠疑不乐离  沉恶趣余趣
  下劣行所起  遍独众苦尽
  论曰。信解遍智能灭缠苦。思择遍智能灭疑苦。不散乱遍智能灭不乐远离苦。厌心摄遍智能灭惛沉苦。见道遍智能灭恶趣苦。修道遍智能灭余趣苦。究竟道遍智能灭下劣行所起苦。谓除乐速通行。所余诸行皆名下劣应知。菩萨遍智遍灭一切自他诸苦。声闻遍智独灭自苦应知。

成空品第六
  如是已成立苦相。云何成立空相。当知空相有三种。一自相。二甚深相。三差别相。
  云何自相。颂曰。
  若于此无有  及此余所有
  随二种道理  说空相无二
  论曰。空自相者。非定有无非定有者。谓于诸行中众生自性及法自性毕竟无所有故。非定无者。谓于此中众生无我及法无我有实性故。随二种道理者。谓即于此中无二种我道理。及有二种无我道理。随此二种故说空性无有二相。一非有相。二我无故。二非无相。二无我有故。何以故。此二我无即是二无我有。此二无我有即是二我无故。是故空性非定有相非定无相。云何甚深相。颂曰。
  甚深相应知  取舍无增减
  论曰。随前所说无二道理。虽舍诸法而无所减。虽取诸法而无所增。无取无舍无增无减。是甚深空相。云何差别相。颂曰。
  差别有众多  如彼彼宣说
  论曰。即此空性薄伽梵于处处经中显示多种差别。谓胜义空内空外空如是等今且分别。胜义空以胜义故空无所有故名胜义空。此显四种义。何者为四。一离我因义。二离我相义。三离无因义。四离非自业得义。由六处生时不从我来亦不聚集依止于我。如是名为离我因义。若执六处以我为因应无分别五趣别异。又由六处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故离我相。以如是相非我有故。又由有业为因异熟生起都无作者亦无有情舍续诸蕴。如是名为离无因义。又由于有分法假立有情相续一类流至现在异熟法上非异相续。是故名为离非自业得义。复次云何应知补特伽罗我无所有。若有我者为即蕴相为住蕴中为住余处为非蕴相。颂曰。
  唯假过失故  蕴无我过故
  我无身过故  三我不应理
  论曰。若所计我即是蕴相应唯是假违。汝自宗故成过失。以即于诸蕴假立我故。若离诸蕴住余处者。我应无蕴。是亦有过。于诸蕴中无有我故。若非蕴相者。所计之我有无身过。无身之我不应理故。是故三种不应道理。复次若计实我住诸蕴中。是亦不然。何以故。颂曰。
  如主火明空  形异依他过
  无常无业用  非因非有我
  论曰。所计实我住诸蕴中。为如主住舍为如火在薪。为如明依灯。为如虚空处种种物。如是一切皆不应理。何以故。有五种过失故。何者为五。若如主住舍中者。形段应异舍主与舍形貌异故。若如火在薪者。有依他过。火依薪力不自在故。若如明依灯者。有无常过。随灯有无明起灭故。又前二种亦有无常过失。不见舍主有常住者。舍虽久住而彼舍主或往余处或死灭故。火随薪力有无不定无常性故。若如虚空者。应有业用显然过失。虚空业用显然可得。谓去来等业无障碍故。我即不尔。故成过失。又所计我与果为因亦不可得。何以故。无我外物诸种子等与果为因亦可得故。是故计我住诸蕴中与果为因。不应道理。亦无所计实我体性。问若唯有蕴无别我者谁见谁闻。乃至谁能了别。答若见闻等即是我体。或是我业。或是我具。执我以为见闻者等。皆不应理。何以故。颂曰。
  我唯应是假  譬喻不可得
  七喻妄分别  无见者等三
  论曰。若汝执我即是见等。又名见者。乃至了别者。所计之我唯应是假。即于见等法上假立我故。若执见等是业是具。此亦不然。无譬喻故。虽妄分别七种譬喻。然有多过。是故三种皆不应理。云何多过。颂曰。
  若如种无常  作者应成假
  如成就神通  应世俗自在
  论曰。若汝计我于见闻等业如种于芽者。我应无常。种非常故。若汝计我于见闻业等如陶师于器者。我应是假。何以故。世间现见假名士夫有造器用。不见余故。若汝计我于见等业犹如世间有神通者。能起变化。即应同彼世俗假立及自在过。何以故。离假者外余成神通者所不见故。又复现见成神通者。于变化事随意自在。我于见等不假异缘。应得自在。复次颂曰。
  我如地如空  应无常无性
  应如二无作  分明业可得
  论曰。若汝计我于见等业犹如大地能持万物者。我应无常。地非常故。若如虚空无障碍故容所作业。我亦如是容见等业者。我应无体。犹如虚空唯色无体是虚空故。又如大地虚空于任持等无动作用。我亦如是于彼见等应无作用。既无作用执见者等。不应道理。又大地虚空任持无障二种功能分明可得。我于见等诸所作业无别可得。故不应理。复次若执见等是我具者。是亦不然。何以故。颂曰。
  能烧及能断  唯火等所作
  我于见等具  非如刀火等
  论曰。若汝计我执见等具能见能闻乃至了别。如人执火能烧。执刀能断者。不应道理。何以故。世间现见离能执人。火自能烧刀自能割。见等亦尔。虽无有我亦应自有见等作用。而汝不许故此非喻。又复世间诸蕴共合假想立为我人众生执持镰等能刈能断无别实我故此非喻。复次颂曰。
  如光能照用  离光无异体
  是故于内外  空无我义成
  论曰。现见世间即于光体有能照用。说为照者。离光体外无别照者。如是眼等有见等用。说为见者。乃至了别者无别见者等。是故内外诸法等无有我。问若实无我云何世间有染有净。答染净诸法从因缘生不由实我。何以故。颂曰。
  如世间外物  离我有损益
  内虽无实我  染净义应成
  论曰。如世外物虽无有我而有种种灾横顺益事业成就。如是内法虽无有我而有种种染净义成。是故无过。复次若无我者。谁受果报谁能作业谁脱众苦。颂曰。
  位思烦恼分  无常变异故
  我常无转易  受作脱应无
  论曰。汝所计我于苦乐等位善恶等思。贪等烦恼一切时分常无变异。无变异故受者作者及解脱者。皆不应理。如前已说。虽无实我而有世俗假者三时变异。受者作者及解脱者。时分差别皆得成就。复次若无我者谁转谁还。颂曰。
  法性从缘生  展转现相续
  有因而不住  变异故名转
  如身牙河灯  有种种作用
  我常无变异  转还不应理
  论曰。不由有我而有转还。何以故。现见转者必有生相。前后相续展转不断。恒现在前显了可见。有因不住而复变异。说名流转。相续断绝。说名还灭。犹如身牙河灯有往来等种种作用及有还灭。非汝所计常无变我有流转用。流转尚无。何况还灭。复次若唯诸行无有我者。世间现见彼彼有情。若名若想差别应无。颂曰。
  依我起名想  见二种过失
  是故遍一切  实我性都无
  论曰。不由名想实我得成。何以故。见二种过失故。若世间人于实我上起佛救等种种名想者。于身等法彼解应无。若于身等起名想者。不应说我有诸作用。所以者何。世间现见起诸言说。谓佛友能见德友能闻等。又见二种过失者。若执我见体性是善。任运现前能生染法。不应道理。若是染法能证实我。不应道理。又计我者。执取我时为我能执。为见能执。若言我执我者。不应世间执我之人有起疑惑。谓为有为无为是何等。何以故。现见我故。若言见执我者。汝今不应说我能取。由如是等种种过失。是故世间无真实我。复次若尔何故于正法中建立名想种种差别。颂曰。  为言说易故  随顺世间故
  断除怖畏故  显德失二故
  论曰。虽无实我而立有情名想别者有四种因。一为令言说易故。二顺世间故。三令初学者离怖畏故。四为显自他功德过失有差别故。复次若无我者。世间不应才见形相率尔便起有情之觉。又亦不应思觉为先起诸作业。颂曰。
  率尔觉乱起  世间现可得
  觉为先作业  有十种过失
  论曰。率尔生觉非证我因。何以故。错乱觉心率尔而起现可得故。如于女身起男子觉。于男子身起女人觉。杌起人觉。人起杌觉。又汝计我思觉为先起诸作业有十种过。何等为十。颂曰。
  觉我因功用  自在等各二
  有因及无因  当知十种过
  论曰。若汝执觉为因起诸作业。是即非我能起诸业。若我为因思觉非因。是则应无思觉为先起诸作业。又若汝执以我为因能起作业。即应常起一切作业。若我非因是即我无所作。又若汝执有余因法能为因故起诸作业。即所计我无所造作。若更无因即应常起一切作业。又若汝执由内功用能有所作。此亦如前有二种过失。又若汝执我于作业得自在者。即应常作一切所爱不作不爱。若不自在即非我相。如是已说空相及成立。今当显示观空真智所治萨迦耶见差别。颂曰。
  不审决遍行  增益及无事
  于事怖妄见  譬喻五应知
  论曰。萨迦耶见当知五种。一不审事见。如于绳见蛇。二遍行见。谓染污意相应妄有身见。于一切时常随行故。如于梦中见所受用。所以者何。犹如贫者。于睡梦中自见受用可爱境界。如是愚夫未起真如正觉已来。常起妄计我见随逐。三增益事见。犹如希望随属他女。四无实事见。犹如小儿见幻化事。五于事怖见。如人怖畏自画药叉。如是已说所治差别。今当显示能治差别。颂曰。
  无体及远离  除遣依三种
  对治诸缚想  十六种差别
  论曰。依止遍计所执等三种自体。如其次第立三种空。一无体空。二远离空。三除遣空。又此三空对治诸缚诸想差别有十六种。诸缚者有十四种相缚粗重缚应知。一根缚。二有情互染缚。三所依缚。谓依器世间诸根流转。四于智无智缚。五于境妄境缚。六后有爱缚。七无有爱缚。八执无因不平等因缚。九得上慢缚。十遍计所执自体执缚。十一诸法自体执缚。十二诸法遍智自体执缚。十三补特伽罗自体执缚。十四补特伽罗遍智执缚。诸想者。谓六种想缚。厌此想故菩萨依空勤修念住令心解脱。云何名为六种想缚。谓依身受心法发起内想名初想缚。即依身等发起外想是名第二。即依身等起内外想是名第三。为欲度脱十方无量无数有情界故。发起大愿修诸念住。此分别想是名第四。于身等境谓有智慧正观察住。此分别想是名第五。于身等境谓有我人正观住者。此分别想是名第六。又观身等后后相成有十一种想缚差别应知。何等十一。谓于身等起随身等正观察住。及于染净二谛第一义中起分别想名初想缚。即于染污第一义中起有作想。是名第二。即于清净第一义中起无作想。是名第三。即于有作第一义中起流转想。是名第四。即于无作第一义中起于常想。是名第五。即于流转由苦变异故起于苦想。是名第六。即于常法起无变想。是名第七。即于流转由生灭住异自相故。及由自相有变异故。起自相想。是名第八。即于有变无变染污清净第一义中起能摄受一切法想。是名第九。即于染净一切法所起染污清净我所有想。是名第十。即于染污清净诸法起于自体自相之想。是名第十一。菩萨摩诃萨于如是后后相成想缚差别及彼境界。正观察已依止于空修诸念住令心解脱。若于如是诸妄想缚得解脱时。当知解脱一切想缚。
  十六空者。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初后空。无缘尽空。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复次于此空境有六种愚无始流转。何等为六。颂曰。
  自性与执著  不开解失念
  一切遍一分  愚差别流转
  论曰。自性愚者。谓一切有情无始流转无智。自体执著愚者。谓诸外道倒见相应所起无智。不开解愚者。谓无闻异生所起无智。失念愚者。谓有闻异生及诸圣者所起无智。一切遍愚者。谓诸异生于众生空及与法空所起无智。一分愚者。谓声闻等唯于法空所起无智。云何证得如是空理。谓由八种智。何等为八。颂曰。
  法住求自心  住自心除缚
  怖无二染净  证得真空理
  论曰。一法住智。谓依素怛缆等安立法门智。二求自心智。谓于顺决择分位寻自心智。三住自心智。谓于见道位证真如智。四除心缚智。谓于修道位对治障智。五怖行相应智。谓圣弟子智。怖畏流转大苦恼故。六无二分别智。谓菩萨智。流转寂灭过恶功德不分别故。七不善清净智。谓有学智。八善清净智。谓无学智。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六

成空品第六之余
  复次。如是空理。依修故证。云何为修。颂曰。
  修差别十八  或有毒无毒
  对治五种执  略二种应知
  论曰。修相差别有十八种。
  一声闻相应作意修。谓如有一是声闻住声闻法性。或未入正性离生。或已入正性离生。唯观自利不观利他。依安立谛作意门入真如理。自内缘有分量法。起厌离无欲解脱行。为尽自爱作意修习。是名声闻相应作意修。
  二菩萨作意修。谓如有一是菩萨住菩萨法性。或未入正性离生。或已入正性离生。观自他俱利依安立非安立谛作意门入真如理。自内缘无分量法大悲增上故起利益他摄受方便行。履无上迹。因为尽自他爱作意修习。是名菩萨作意修。
  三影像作意修。谓或思惟有分别毗钵舍那品三摩地所行本境界法同分影像。或复思惟无分别奢摩他品三摩地所行本境界法同分影像。如是修习名为影像作意修。
  四事究竟作意修。谓思惟诸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远若近。或复思惟诸法真如尽诸所有。如诸所有如是修习。是名事究竟作意修。
  五事成就修。谓已证得根本静虑及世出世三摩钵底。如是修习是名事成就修。
  六得修。谓如有一依初静虑。或修习无常想。或乃至修习死想时。此人所有不现在前所余善想。若自地摄若下地摄。及彼所引世及出世所有功德。皆悉修习令其转增。猛利清净当得生起。证得彼法自在成就。是名得修。
  七习修。谓如有一现前思惟彼彼诸法起无常等所有善想。及现修习诸余善法。如是修习是名习修。
  八除遣修。谓如有一思惟三摩地所行影像相故除遣诸法根本性相。令不复现依以楔出楔道理。犹如有人以其细楔除遣粗楔。或以身安遣身粗重。如前已说。是名除遣修。
  九对治修。谓思惟修习。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是名对治修。此中闻思所生道是厌坏对治。出世间道是断对治。彼果转依是持对治。世间修慧道是远分对治。
  十身修。十一戒修。十二心修。十三慧修。如其次第依根防护修习三学。当知是名身等修性。
  十四少分修。谓思惟诸法起无常等一一善想及修所余少分善法。是名少分修。
  十五遍行修。谓思惟一切法一味真如。如是修习名遍行修。
  十六有动修。谓勤方便修无相时。于中间起诸有相修。是名有动修。
  十七功行修。谓勤方便修无相时。由功用行无有间缺起无相修。是名功行修。
  十八成满修。谓或依声闻乘。或依独觉乘。或依大乘。一切依已转得一切法自在。如是修习是名成满修。
  如是诸修略有二种。谓有毒修。无毒修。我我所执。杂不杂故。
  又此诸修当知对治五种邪执。一众生邪执。二法邪执。三损减邪执。四差别邪执。五变异邪执。众生邪执者。谓于诸蕴执有有情作者受者。法邪执者。谓如所言说执有色等自体差别。损减邪执者。谓执诸法一切相。无差别邪执者。谓执诸法我无我等有别体性。变异邪执者。谓执诸法先实有我后成无我。又此诸修略有二种。谓世间修。出世间修。复次颂曰。
  修果应当知  三菩提功德
  依止转依性  所作事成就
  论曰。因修空故证得妙果。谓依止转依证三菩提。及得无诤愿智无碍解等无量功德。及所作事圆满成就。谓即转依究竟成满。

成无性品第七
  论曰。成空品中已成立众生无我非法无我。今为成立法无我故说成无性。颂曰。
  三自性应知  初遍计所执
  次依他起性  最后圆成实
  论曰。当知无性不离自性。是故先说三自性义。如是即显三种无性密意故。说三自性者。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者。所谓诸法依因言说所计自体。依他起者。所谓诸法依诸因缘所生自体。圆成实者。所谓诸法真如自体。颂曰。
  三无性应知  不离三自性
  由相无生无  及胜义无性
  论曰。如是三种自性。当知由三无自性故说三无性。一相无性。谓遍计所执自性。由此自性体相无故。二生无性。谓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生故。三胜义无性。谓圆成实自性。由此自性体是胜义。又是诸法无性。故已说三种自性及三无性相。今当显示成立道理。云何应知。遍计所执皆无自体相。颂曰。
  非五事所摄  此外更无有
  由名于义转  二更互为客
  论曰。遍计所执自相是无。何以故。五事所不摄故。除五事外更无所有。何等为五。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问若遍计所执相无有自体。云何能起遍计执耶。答由名于义转故。谓随彼假名于义流转。世间愚夫执有名义决定相称真实自性。问云何应知此是邪执。答以二更互为客故。所以者何。以名于义非称体故。说之为客。义亦如名无所有故。说之为客。云何知然。颂曰。
  于名前无觉  多名及不定
  于有义无义  转非理义成
  论曰。若义自体如名有者未得名前。此觉于义应先已有。又名多故。一义应有多种自体又名不定故。义之自体亦应不定。何以故。即此一名于所余义亦施设故。又复此名为于有义转为于无义转耶。若于有义转者。不应道理。即前所说三因缘故。若于无义转者。即前所说二互为客。道理成就。复次若执义是实有。由名显了如灯照色。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取已立名故  余即不能取
  如众生邪执  增益为颠倒
  论曰。先取义已。然后立名。非未取义能立名字。已取得义复须显了。不应道理。又即由此名。余未解者不取得义。灯照了物即不如是。非由此灯余不能取所照了物。又不应执义异名异。由唯依名起义执故。譬如唯有诸行无始流转自性异生。数习力故于自他相续起众生邪执。如是于长夜中惯习言说熏修心故。由此方便起妄遍计执有诸法。此法邪执犹如众生妄增益故。当知颠倒。如是颠倒云何与杂染法展转生起。颂曰。
  由熏起依他  依此生颠倒
  如是互为缘  展转生相续
  论曰。由此颠倒熏习力故。后依他果自性得生。又依此果后时复生。法执颠倒。如是二法更互为缘。生死展转相续不断。已说成立道理。今当显示遍计所执自性差别。颂曰。
  自性与差别  有觉悟随眠
  加行名遍计  又当知五种
  论曰。由有六种遍计差别故。遍计所执自性亦有六种。何等名为六种遍计。一自性遍计。谓遍计色等实有自相。二差别遍计。谓遍计色等决定实有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诸差别相。三觉悟遍计。谓善名言者所有遍计。四随眠遍计。谓不善名言者所有遍计。五加行遍计。此复五种。一贪爱加行。二瞋恚加行。三合会加行。四别离加行。五随舍加行。六名遍计。此复二种。一文字所起。二非文字所起。非文字所起者。如有计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起者。如有计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或乃至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
  复次遍计所执自性。当知复由五种遍计。何等为五。一依名遍计。义自性。二依义遍计。名自性。三依名遍计。名自性。四依义遍计。义自性。五依二遍计。二自性。依名遍计。义自性者。如有计执。此物既名为色。必应定有色体真实。此物既名为受想行识等必应定有受想行识等体性真实。依义遍计。名自性者。如有计执。此物名色。为不名色。此物名受想行识等。为不名受想行识等。依名遍计。名自性者。如有计执。不了物体但知种种分别色名。不了物体但知种种分别受想行识等。名依义遍计。义自性者。如有计执。不了色名但于色体种种分别。不了受想行识等名但于受想行识等体性种种分别。依二遍计。二自性者。如有计执。此物是色体性。名之为色。此物是受想行识等体性。名受想行识等。已说遍计所执自性差别。此遍计执由妄分别故生。此分别差别今当更说。颂曰。
  分别有八种  能生于三事
  分别体应知  三界心心法
  论曰。八种分别能生三事。何等为三。一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二见我慢事。三贪瞋痴事。
  八种分别者。一自性分别。谓于色等想事分别色等所有自性。二差别分别。谓即于色等想事起诸分别。此有色此无色。此有见此无见。此有对此无对。如是等无量差别。于自性分别为依处事。分别种种差别之义。三总执分别。谓即于色等想事所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由于积聚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转故。又于舍军林等及于饮食衣乘等想事。所立舍等假想施设所引寻思。四我分别。谓若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执所聚。由数习邪执自见处事为缘所起虚妄分别。五我所分别。谓若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所执所聚。由数习邪执自见处事为缘所起虚妄分别。六爱分别。谓缘净妙可意事境分别。七不爱分别。谓缘不净妙不可意事境分别。八爱不爱俱相违分别。谓缘净不净可意不可意俱离事境分别。
  如是略说有二种。谓分别自体。及分别所依所缘事。此中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总执分别。此三分别能生分别戏论所依事。分别戏论所缘事。谓色等想事为依缘故。名想言说所摄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即于此事分别计度无量种种众多差别。此中我分别。我所分别。此二分别能生余见根本及慢根本身见及能生余慢根本我慢。此中爱分别。不爱分别。俱相违分别。如其所应生贪瞋痴。是故如是八种分别为起此三种事。若欲略说分别体性。所谓三界诸心心法。复次颂曰。
  由二缚所缚  坚执二自性
  故二缚解脱  正无得无见
  论曰。起前所说诸分别时。即为二缚所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由此二缚执二自性。谓执依他起自性及遍计所执自性。是故解脱二种缚已。于二自性正无所得及无所见。所以者何。由遍计所执自性毕竟无故。不可得依他起自性。虽复是有不取相故无所见。如是成立遍计所执自性已。为欲成立依他起自性故。当说成立道理。颂曰。
  假有所依因  若异坏二种
  杂染可得故  当知依他有
  论曰。不应宣说诸法唯是假有。何以故假法必有所依因故。非无实物假法成立。若异此者。无实物故假亦是无。即应破坏二法。二法坏故。杂染之法应不可得。由杂染法现可得故。当知必有依他起自性。复次此依他起自性有何相。颂曰。
  相粗重为体  此更互缘生
  非自然是有  故说生无性
  论曰。此依他起自性以相及粗重为体。云何说为依他起。由此二种更互为缘而得生故。谓相为缘起于粗重。粗重为缘又能生相。若尔何故名生无性。谓缘力所生非自然有故。复次此依他起自性。为决定有为决定无。颂曰。
  非决定有无  一切种皆许
  通假实二性  世俗说为有
  论曰。依他起自性非如施设决定是有。亦非一切决定见无。故一切种非有非无。然许一切种皆可言说。谓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问此依他起自性。为是实有为是假有。答应知此性通假实有。问为由世俗故有。为由胜义故有。答当知由世俗故说之为有。复次颂曰。
  宣说我法用  皆名为世俗
  当知胜义谛  谓七种真如
  论曰。世俗谛者。当知宣说我法作用已。如摄净义品中说。胜义谛者。谓七种真如。已如摄事品中说。复次颂曰。
  圆成实自性  二最胜智义
  无有诸戏论  远离一异性
  论曰。此胜义谛。当知即是圆成实自性。问何因缘故七种真如名胜义谛。答由是二最胜智所行故。谓出世间智及此后得世间智。由此胜义无戏论故。非余智境。又此胜义无戏论故。于有相法离一异性。何以故。由此真如于有相法不可说异亦非不异故。复次颂曰。
  清净之所缘  常无有变异
  善性及乐性  一切皆成就
  论曰。由胜义谛离一异性故。当知即是清净所缘性。何以故。由缘此境得心清净故。当知亦是常。于一切时性无变异故。又由清净所缘故。当知是善。以是常故当知是乐。复次颂曰。
  实胜义无性  戏论我无故
  依他无彼相  亦胜义无性
  论曰。圆成实自性。由胜义无性故说为无性。何以故。由此自性即是胜义亦是无性。由无戏论我法性故。是故圆成实自性。是胜义故。及无戏论性故。说为胜义无性。应知于依他起自性。由异相故。亦得建立为胜义无性。何以故。由无胜义性故。复次如前所说有五种相。谓能诠相。所诠相。此二相属相。执著相。不执著相。又有三相。谓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为五摄三。为三摄五耶。颂曰。
  依三相应知  建立五种相
  彼如其所应  别别有五业
  论曰。当知依三自相建立五相。所以者何。初及第二依三自相。第三依遍计所执相。第四依依他起相。第五依圆成实相。又三自性一一各有五业。已如摄净义品中说。复次前成空品所遮众生执。今此品中所遮法执。此二种执谁从谁生。颂曰。
  法执故愚夫  起彼众生执
  彼除觉法性  觉法我执断
  论曰。由法执故世间愚夫起众生执。除众生执现起缠故觉法实性。觉法性故法执永断。法执断时当知亦断众生执随眠。复次于何未断而成杂染。于何断灭得成清净。颂曰。
  于依他执初  熏习成杂染
  无执圆成实  熏习成清净
  杂染有漏性  清净则无漏
  此当知转依  不思议二种
  论曰。于依他起自性执著初自性故。起于熏习则成杂染。当知圆成实自性无执著故。起于熏习则成清净。杂染即是有漏性。清净即是无漏性。此无漏性当知即是转依相。又此转依不可思议及有二种。云何不可思议。颂曰。
  真实及自体  寂静与功德
  一切不思议  当知由四道
  论曰。如是转依不可思议由四道理。一由真实。谓是常故。二由自体。谓非有色非无色如是等故。三由寂静谓寂静住故。四由功德谓此转依有威德故。又此转依不可思议由四种道方乃证得。谓四种正行。四种寻思。四如实智。四种境事。何等为四。一遍满境。二净行境。三善巧境。四净惑境。此中遍满境复有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四所作成办。有分别影像者。谓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毗钵舍那境。无分别影像者。谓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奢摩他境。事边际者。谓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所作成办者。谓转依及依此无分别智。净行境有五种。一不净。二慈悲。三缘起。四界差别。五入出息念。善巧境有五种。谓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净惑境。谓世间道有二。下地粗性。上地静性等。出世间道有四圣谛等。复次如前所说有二种转依。何等为二。谓声闻菩萨转依差别。颂曰。
  声闻有二种  趣寂趣菩提
  依止变化身  趣无上正觉
  诸声闻转依  厌皆修所得
  菩萨方便修  无二智依止
  不住生灭故  诸佛智无上
  利乐诸有情  不思议无二
  论曰。声闻转依当知复有二种。一趣寂灭。二趣菩提。问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依变化身住能证菩提非业报身又声闻转依以于流转背修故得。菩萨转依以方便修及无二智为依止故得。云何以方便修。谓由无间达法性故。所缘大故。发起最胜勤精进故。顾有情故。了诸行故。云何无二智为依止。谓不住流转及以寂灭。不顾流转故。顾诸有情故。由此因缘当知佛智最胜无上。所以者何。余有情智。或住流转。或住寂灭。故非无上。又诸佛智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善能成满自他利故。最胜无上。余有情智。或唯自利或不俱利。故非无上。以是因故诸佛智慧不可思议。不住二边能作一切众生利益事故。又无有二。谓般涅槃不涅槃等。性无二故。

成现观品第八
  复次。如是正勤了知无常苦空无我已。欲何所观。颂曰。
  当知现所观  下中上品事
  有漏及无漏  未见未受遍
  论曰。为现观察欲色无色三界所系下中上品所知事故。有漏者。谓即此苦集谛摄。无漏者。谓此增上灭道谛摄。未见者。谓四谛所摄。未受者。谓灭道所摄。遍者。谓现见不现见法智种类智所行境界。复次以何现观。颂曰。
  出世间胜智  能除见所断
  无分别证得  唯依止静虑
  论曰。出世间智能为现观非世间智为断见所。断惑唯是见道非修道故。问彼复何行。答无分别证得。谓现前证得无分别行非未现证。问彼何所依。答唯依静虑不依无色。复次何处现观。颂曰。
  极戚非恶趣  极欣非上二
  处欲界人天  佛出世现观
  论曰。于恶趣中不起现观。苦受恒随极忧戚故。不能证得三摩地故。色无色界亦无现观。欣掉重故。厌羸劣故。是故二界三趣不起现观。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现观。复次谁能现观。颂曰。
  未离欲倍离  及已离欲者
  独一证正觉  最胜我所生
  论曰。有五种补特伽罗能入现观。或无入者以无我故。何等为五。一未离欲者。二倍离欲者。三已离欲者。四独觉。五菩萨。云何应知唯心能入现观非我能入。颂曰。
  非我为智因  亦非自取境
  我非自现观  执爱自我故
  无常有境界  待缘智生起
  断粗重等三  故依心现观
  论曰。若计有我能入现观。不应道理。何以故。我为智因。不应理故。若离于智自然不能取故。所以者何。若我能为智因。即是无常。或应智是常有。若我自能取境界者。智未生前亦应能取。又若计我能入现观。此我亦应自观我性。若如是者。应无解脱。以缘执我及起爱故。所以者何。无有取我不起我执及我爱者。若说依心。能入现观。斯有道理。何以故。心是无常。有境待缘能生智故。又依止心若粗重若我执及与我爱。皆可断灭。所以者何。心无常故。为智生因。有所缘故与智俱时同取境界。待众缘故智不常有。又心是粗重之所依故。性离我故。若证遍智即能远离粗重而生。永除我执及与我爱。云何次第能入现观。颂曰。
  已成熟相续  或听闻正法
  自然极如理  作意故现观
  系念于所缘  精勤修静定
  增上善根力  证圣觉道分
  论曰。修现观者。先当成熟自相续已。或复听闻正法。谓声闻乘。或复自然。谓菩萨及独觉。于自内心极善作意故能入现观。次系念于所缘者。谓四念住。精勤者。谓四正断修静定者。谓四神足。增上善根者。谓先证得增上资粮信等。善根力者。谓彼所治不信等障所不能杂。证圣觉分者。谓依彼故证遍觉支。证圣道分者。谓证八圣道支。如是次第得入现观。复次齐何当言正入现观。颂曰。
  从是入见道  无漏正见起
  永断于三结  证现观应知
  论曰。从前所修如理作意故。于见道位出世间正见得生。由正见故三结永断。谓萨迦耶见戒禁取及疑齐如是位当知已入现观。然此位中一切恶趣杂染之法皆悉遣除。云何但言三结永断颂曰。
  虽恶趣杂染  计所起或断
  境见导师等  随生三所摄
  论曰。由萨迦耶见于境迷失。由戒禁取于见迷失。由彼疑故于佛导师所说正法及正行僧而生迷惑。是故随强唯说永断三结。复次现观有何相。颂曰。
  由先世间智  简择谛究竟
  于谛无加行  决定生起相
  智境和合相  于所知究竟
  当知谛现观  于十种决定
  论曰。由先世间智者。谓从闻所生智乃至世间第一法智。简择谛究竟者。谓已于诸谛究竟简择于谛无加行。决定生起相者。谓于所观察诸谛境中不由加行功用决定生起相是现观相。又此决定智与境和合相究竟到所知故。所以者何。除是已外更无异境可须求故。是故此观名为现观。当知此决定相复有十种。何等为十。颂曰。
  我性无三有  不灭无有二
  无分别无怖  自断中决定
  论曰。十种决定者。一于众生无中决定。二于遍计所执自性无中决定。三于无我有。四于相有。五于粗重有。是中并决定。六于不灭中决定。谓或无故不灭。谓众生我及法我或有故不灭。谓二无我。七于无二中决定。谓法及法空无有差别。八于空无分别决定。九于法性无怖决定。谓诸愚夫于此性处生诸怖畏。智者于此无有怖畏是故决定。十于自在能断决定。谓我不复从于他人求断方便。是故决定。复次如是现观。云何次第修习。应知颂曰。
  发起证等流  成满次第四
  又法住智等  次第八应知
  论曰。现观次第或四或八或复七种。何等为四。一发起。谓从闻所生智乃至世第一法。二证得。谓见道。三等流。谓修道。四成满。谓究竟道。云何为八。谓法住智乃至善清净智。如前所说。云何七种。颂曰。
  无悔住所缘  如实见境界
  道所依无惑  纯差别行断
  论曰。七种次第者。谓尸罗净乃至行断智见净。由尸罗清净故无有变悔。由无悔故心定住境。由心定故于所知境得如实见。次于如实智见道所依止佛法僧宝。远离疑惑得四证净俱生智。次于善逝所证所说得决定智。谓唯佛法中有纯净。出离苦道非于余法。次于此道得行差别智。谓苦迟通行是下品乐。速通行是上品。余二行是中品。次依上品正行于余断灭生胜智见。复次此尸罗等七清净。若略说三学所摄当知亦是三净所摄。云何三净。颂曰。
  三净摄应知  戒净及心净
  境界依止道  说为慧清净
  论曰。三种净者。所谓戒净心净慧净。慧清净中复有三种。一于境界。二于道所依止。三于道体。于道体中当知复有三种。谓纯故。差别故。断故。复次于如是次第中。以何次第入于现观。颂曰。
  知身等因缘  善达于三世
  次了知四苦  复八苦应知
  论曰。先于四念住位应善了知身受心法四种因缘。谓由食集故身集。触集故受集。名色集故识集。作意集故法集。次此身等于三世中应善了知。谓于未来世集法随观。于过去世灭法随观。于现在世集灭法随观。次应了知即此身等四苦所苦。谓受重担苦。位变异苦。粗重苦。及死生苦。以善不善法为因能感流转死及生苦。是故了知死生二苦。即是了知法苦。从此无间将观诸谛。故先了知八种苦法。所谓生苦乃至略说五取蕴苦。复次颂曰。
  从是正观谛  起十六行智
  为治四颠倒  后后之所依
  论曰。知八苦后。次正观察四种谛理起十六行智。前为后后之所依止。谓为对治四颠倒故起苦谛四行。一为对治常颠倒故起无常行。二为对治乐净倒故起于苦行。三为对治我颠倒故起于空行。四即为治此起无我行。所以者何。离诸行外余我空故。即诸行体非我性故。次于常乐净我四爱集谛起因集生缘四行。次于此断灭谛起灭静妙离四行。次于此能证道谛起道如行出四行。复次颂曰。
  从是转修习  于心总厌离
  谛简择决定  究竟觉生起
  论曰。从十六行智后能复转修习。先缘自心总厌心智生此说名暖。从此已上谛简择智生。此说名顶。从此已上决定觉智生。此说名忍。复从此已上究竟觉智生。此说名为世第一法。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七

成现观品第八之余
  如是已得暖等善根。当知从此入于现观。颂曰。
  从此无加行  解脱智三心
  一百一十二  烦恼断十摄
  论曰。从此无间无有加行。解脱见道所断随眠三心智生。一内遣有情假缘智。二内遣诸法假缘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此中前二是法智。第三是种类智。如是三智能断一百一十二烦恼。如是烦恼十种所摄。一百一十二烦恼者。谓欲界见苦谛等所断各有十种。色无色界见苦谛等所断各有九种。谓各除瞋。如是名为一百一十二烦恼。何等十烦恼所摄。谓五见自性五非见自性。如前已说。复次颂曰。
  此证菩提分  六种净智相
  行无分别故  随所作建立
  论曰。当知此智真证觉分非方便位。亦是六种清净智相。所谓法智种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相。此智无分别故但随所作建立六智相。不由行差别故建立六种。应知。复次颂曰。
  菩萨在此位  先修胜因力
  于自他身苦  起平等心性
  论曰。在此现观位中诸菩萨。由先修习胜资粮力故。于自他相续苦中起五种平等心。谓粗重平等心。无我平等心。断精进平等心。无爱味精进平等心。一切菩萨现观平等心。复次颂曰。
  是大我意乐  于自性无得
  广意乐当知  二性无分别
  论曰。当知此平等心性即是大我阿世耶。及广大阿世耶。于遍计所执自性无所得故。于有漏无漏二性过失功德亦无所得。由无分别故。复次颂曰。
  次上十六行  清净世间智
  对治界地故  究竟事成就
  论曰。从此谛现观已上。于修道中有十六行。世出世清净智生。谓于欲系苦谛生二智。一现观审察智。二现观决定智。于色无色系苦谛亦有如是二智。如于苦谛有四智。如是于集灭道谛亦各有四智。如是总有十六种智。复次如是现观智。若声闻等所得。为对治欲色无色三界杂染。若诸菩萨所得。为对治十种地障。如是当知诸所作事成就究竟。所谓转依究竟亦是现观智究竟。亦名究竟现观。复次颂曰。
  此现观差别  或六或十八
  相胜利众多  随经论所说
  论曰。当知现观差别复有六种。一思现观。二信现观。三戒现观。四现观智谛现观。五现观边智谛现观。六究竟现观。问思现观以何为体。答以上品思所生慧为体。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体。问信现观以何为体。答以上品世出世缘三宝净信为体。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体。问戒现观以何为体。答以圣所爱身语等业为体。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体。问现观智谛现观以何为体。答以缘非安立谛圣慧为体。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体。问现观边智谛现观以何为体。答以缘安立谛圣慧为体。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体。问究竟现观以何为体。答以尽智无生智等为体。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体。
  又此现观差别有十八种。谓闻所生智现观。思所生智现观。修所生智现观。顺决择分智现观。见道现观。修道现观。究竟道现观。不善清净世俗智现观。善清净世俗智现观。胜义智现观。不善清净行有分别智现观。善清净行有分别智现观。善清净行无分别智现观。成所作前行智现观。成所作智现观。成所作后智现观。声闻等智现观。菩萨等智现观。复次如是现观相貌胜义。随诸经论多种应知。问思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思现观者。能正了知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虽住异生位已能如是决定解了一切。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间。决定无能如法引夺。问信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信现观者。或住异生位或住非异生位。若于现法若现后法终不宣说。于异众中别有大师。别有善说法别有正行僧。问戒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戒现观者。乃至傍生终不故害其命。及不与取行邪佚行。知而妄语饮窣罗迷隶耶末陀放逸处酒。问现观智谛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现观智谛现观者。终不依止异见起所作业。及于自所证起疑起惑。及染著一切生处计行吉相而得清净。诽谤三乘造恶趣业。况复能起害父母等诸无间业。乃至终不生第八有。问现观边智谛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现观边智谛现观者。于自所证。若他问难终不怯怖。问究竟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究竟现观者。终不堕于五种犯处。终不故害众生之命。及不与取习近婬佚非梵行法。故说妄语贮积财物受用诸欲。又终不怖畏不可记论事。终不计执自作苦乐他作苦乐自他作苦乐。非自非他作无因生苦乐。诸如是等名现观相。当知此即现观胜利。若随经论如前广说。

成瑜伽品第九
  复次。前说菩萨于此位中先修因力等。云何名为先因力耶。颂曰。
  般若度瑜伽  等至无分别
  一切一切种  无有分别故
  论曰。依止三摩钵底发起般若波罗蜜多瑜伽胜行。即此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故名瑜伽。此所依止等至无有分别。于一切法及一切种无分别故。云何一切及一切种。颂曰。
  一切一切种  三相与三轮
  谓名相染净  及俱非二种
  论曰。一切者。谓三轮。一所知境。二能知智。三能知者。一切种者。谓三相。一名相。二染净。三俱非。名者。谓假立等十二种。名相者。谓自相及共相。染者。谓染污法。净者。谓诸善法。俱非者。谓无覆无记法。复次如是所说无分别者。于何等法说无分别耶。颂曰。
  于法及法空  无二种戏论
  无分别无穷  此上非应理
  论曰。法与法空俱无二分别二种戏论。故名无分别。云何为二。谓有及无。何以故。色非是有。遍计所执相无故。亦非是无。彼假所依事有故。色空亦非有。遍计所执相无所显故。亦非是无。诸法无我有所显故。如于色色空。如是于余一切法及一切法空。当知亦尔。非离诸法及法空外更有余境是可得者。是故但说二无分别非无分别。更无分别有无穷过。此上更无所知境故。复次颂曰。
  若都无所取  无慧亦无度
  俱成取离言  为顺非无用
  论曰。此若无有二种分别。即无有取。都无取故慧体尚无。况到彼岸。是故必有离言相取。由此取故慧到彼岸二俱成就。所以者何。由此圣慧虽不取如所言相性。而取离言相性故。问若此圣慧不取如言相性者。宣说正法应无所用。答不然。为随顺故。所以者何。为欲随顺离言相取。是故如来宣说正法。

成不思议品第十
  复次。要先思议方入现观。是故应离不可思议处方便思议。云何名为不可思议处。颂曰。
  九事不思议  由依止五处
  有五种因故  德失俱三种
  论曰。有九种事不可思议。一我。二有情。三世界。四业报。五静虑者境界。六诸佛境界。七十四不可记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烦恼之所引摄。若有思议如是九事。必于五处方起思议。一见。二忍。三推寻。四利养。五散乱。依止于见思议我及有情。依止于忍思议世界。依止推寻思议业报。静虑者境界。诸佛境界及十四种不可记事。依止利养思议非正法。依止散乱思议。一切烦恼之所引摄。问何因缘故。如是九事不应思议。答五因缘故。一我及有情无自相故。不应思议。二世界现成相故。不应思议。三业报及二境界甚深相故。不应思议。四不可记事非一定相故。不应思议。五非正法及诸烦恼之所引摄能引无义相故。不应思议。若有思议如是等事。当知能引三种过失。一起心乱过失。二生非福过失。三不得善过失。若不思议能引三种功德。翻此应知。复次颂曰。
  不应思不记  当知由四因
  非定一甚深  引无义相住
  论曰。又若略说。由四种因于不可思议事自不应思议。亦不应为他记别。一我及有情若有若无非一定故。不可思议不可记别。二业报及二境界皆甚深故。不可思议不可记别。三世界不可记事非正法。一切烦恼之所引摄。引无义故。不可思议不可记别。四真如于行等法不即不离。其相法尔安住故。不可思议不可记别。复次颂曰。
  不思我有无  成二过失故
  于他亦二失  不应思一异
  论曰。不应思我若有若无。何以故。成二过失故。若思为有。即于非实有义起增益执过。若思为无。即于假有义起损减执过于他有情。若执一异亦成二过。若执为一。有情多过。若执为异。非六处过。复次颂曰。
  二虽不依见  成故不应思
  不思如是生  三过所随故
  论曰。有情世界器世界。此之二种虽不依见亦不应思。何以故。世共了知现成相故。问何故不思此事如是生非不如是耶。答若如是思者。或谓即如是。或谓异如是。或谓无如是。此三种过所随逐故。复次颂曰。
  善趣与恶趣  二作者非定
  过去善恶业  处事等难思
  论曰。于业报中不应思议。修福行者定往善趣。为恶行者定往恶趣。不决定故。又过去世净不净业。若处若事若因若报等。不可思议。复次颂曰。
  真如无漏性  成所作义利
  静虑者如来  无譬自在故
  论曰。静虑者及佛二种境界中。真如及无漏性皆不可思议。又诸佛等成所作义。谓所作利益众生事亦不可思议。何以故。无譬喻故。一切世间无有少事能譬甚深二种境界。又自在故诸如来等由内证得心自在故起所作事世间所有一切作用。若离因缘和合所不见故。复次颂曰。
  外道所宣说  能引无义利
  非理远四处  无记不应思
  论曰。一切不应记事不应思议。诸邪外道之所说故。能引诸无义利故。不如正理故。远离四种正思议处故。谓因思议处。果思议处。杂染思议处。清净思议处。复次如前所说。若思议彼有三种过。云何而有。颂曰。
  非处勤功用  毁谤于大义
  不修清净善  故成三过失
  论曰。由于非处勤功用故起心乱过失。由于得静虑者及佛世尊毁谤最胜功德故生非福过失。由不发起净善法故。有不得善过失。复次颂曰。
  远离不思议  思可思议处
  具八种功德  故如理应思
  论曰。由于不可思议处强思议者有如是过失。故应远离。于可思议处如理思议。若如是思具八功德。何等为八。所谓能善了知。闇说大说。依义思议不依文字。少以净信信解。少以慧观观察。坚固思议。审谛思议。常勤思议。于所思议善能究竟中。无懈退。复次颂曰。
  诸佛之所说  遍知等无违
  五因二因故  于此不应思
  论曰。由五因故于不可思议处不应欣乐思议。谓诸佛所说故。及于四谛中遍知断证修不相违故。又略由二因故谓教及证教。谓诸佛所说证谓遍知苦等。

摄胜决择品第十一之一
  复次。如是远离不思议处方便思议已。于九种事应以十相发起种种最胜决择。何等为十。颂曰。
  数相别有处  边际与生起
  想善巧摄等  胜决择诸事
  论曰。十种相者。一数二相。三差别。四有性。五处所。六边际。七生起。八想。九善巧。十摄等。此中数者。谓色数。有十五如是等相者。谓假立相自相共相。此中事亦名相。是所相故。名亦名相。相应亦名相。俱是能相具故。如与火色相应表知有暖。如是等补特伽罗亦名为相。是相者故。取亦名相。是能相体故。差别者。谓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差别。有性者。谓假有性实有性胜义有性。处所者。如四大展转及与造色同一处住又色心等同一处所。又依欲界身色界等心展转安住。边际者。如色至色界及与极微。是其边际乐受。乃至第三静虑。是其边际如是等。生起者。谓由如是因缘如是法生。如引势生等。想者。谓句迷惑等。善巧者。谓蕴善巧等。摄等者。谓若摄若相应若依若缘若问论。如是问论复有多种。谓一行顺前句顺后句四句无事句。若能如是善了知者。名善问记。复次于一切事应起种种最胜决择。心事决择今当先说。颂曰。
  心性有二种  异熟及与转
  初阿赖耶识  种子二应知
  论曰。略说心性有二种。一名异熟心。二名转心。异熟心者。即是阿赖耶识。亦名一切种子识。此复二种应知。一证成。二建立。云何证成。颂曰。
  执受初明了  种子业身受
  无心定命终  无皆不应理
  论曰。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无阿赖耶识依止执受应不可得。最初生起应不可得。明了生起应不可得。诸法种子应不可得。四种业用应不可得。种种身受应不可得。二无心定应不可得。命终时识应不可得。问何故若无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可得耶。答由五因故。何等为五。谓阿赖耶识先行因生。眼等转识现缘因起。如经言。根境作意力故诸转识生乃至广说。是名初因。又六识身善不善可得。是名第二因。又六识身一类异熟无记。所摄必不可得。是名第三因。又六识身各别依转。若依彼彼所。依彼彼识。转彼彼所依。应有执受。余无执受不应道理。虽许能执。亦不应理。识远离故。是名第四因。又所依止应成数数执受过失。所以者何。眼识一时转一时不转。余识亦尔。是名第五因。如是先业因现缘因所生故。善不善故。一类不可得故。各别所依故。数数执受过故不应道理。问何故最初生起不可得耶。答设有难言。若有阿赖耶识应有二识同时生起。应告彼言。汝于无过妄生过想。容有二识同时转故。所以者何。谓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识。随别二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何以故。尔所作意无有差别。根及境界不坏现前。何因缘故识不俱转。问何故明了生起不可得耶。答若有定执识不俱生。与眼等识同行一境。明了意识应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时缘过去境生起忆念。尔时不明了意识现在前行。非于现境意识现行。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应许诸识俱转。或应许彼第六意识无明了性。是即有过。问何故种子不可得耶。答六转识身各别异故。所以者何。是六转识从善无间不善性生。不善无间善性复生。从二无间无记性生。劣界无间中界生。中界无性妙界生。如是妙界无间乃至劣界生。有漏无间无漏生。无漏无间有漏生。世间无间出世生。出世无间世间生。非如是相为种子体。应正道理。又彼诸识长时间断。相续经久流转不息。是故转识能持种子。不应道理。
  问何故诸业不可得耶。答若无诸识同时生起诸业俱转。不应道理。所以者何。若略说业有四种。一器了别业。二依了别业。三我了别业。四境了别业。如是四种了别业用。刹那刹那俱现可得。非于一识一刹那中有如是等差别业用。是故必有诸识俱起。
  问何故若无阿赖耶识。身受不可得耶。答谓如有一或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或思不思。若心在定若不在定。身受生起非一众多。若无此识应不可得如是身受既现可得。是故定有阿赖耶识。
  问何故若无阿赖耶识。诸无心定不可得耶。答如薄伽梵说。入无想定及灭尽定。当知尔时识不离身。若无此识尔时识应离身。识若离身便应舍命。非谓在定。
  问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时识不可得耶。答谓如有一临命终时。或从身上分识渐舍离冷触渐发。或从身下分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此识若舍于彼身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意识不尔。是故若无此识。不应道理。如是已说阿赖耶识证成道理。云何建立。颂曰。
  所缘境相应  更互二因性
  识等俱流转  杂染污还灭
  论曰。略说此识建立由五种相。一所缘境相。二相应相。三互为因相。四俱转相。五杂染还灭相。当知前四种相建立流转后一种相建立还灭。
  问所缘境相建立云何。答若略说此识由了别二种所缘境故转。一由了别内执受故。二由了别外无分别相器故。了别内执受者。谓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及诸色根根所依处。谓在有色界若无色界。唯有妄执习气执受。了别外无分别相器者。谓了别依止缘内执受阿赖耶识故。于一切时无有间断。器世界相。譬如灯焰生时。内执炷腻外发光明。如是阿赖耶识。内缘执受境。外缘器世界境。生起道理应知亦尔。又即此识缘境微细。世聪慧者难了知故。又即此识缘境无废时无变易。从初执受刹那乃至命终一味了别而流转故。又即此识于所缘境念念生灭。当知刹那相续流转非常非一。又即此识于欲界中缘狭小执受境。于色界中缘广大执受境。于无色界中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缘无量执受境。无所有处缘微细执受境。非想非非想处缘极微细执受境。如是了别二种所缘境故。微细了别所缘境故。相似了别故。刹那了别故。了别狭小执受所缘境故。了别广大执受所缘境故。了别无量执受所缘境故。了别微细执受所缘境故。了别极微细执受所缘境故。是名建立阿赖耶识所缘境相。
  问相应转相建立云何。答此阿赖耶识恒与遍行五种心法相应。所谓作意触受想思。如是五法亦异熟摄。最极微细。世聪慧者亦难了故。如是心法亦常一类缘境而转。又即此识相应受一向不苦不乐无记性摄。当知余心法行相亦尔。如是遍行心法相应故。一类异熟相应故。最极微细相应故。恒常一类缘境而起相应故。不苦不乐相应故。一向无记相应故。是名建立阿赖耶识相应转相。
  问互为因相建立云何。答阿赖耶识与彼转识为二种因。一为种子生因。二为所依止因。种子生因者。谓诸所有善不善无记转识生时。一切皆因阿赖耶识种子而生。所依止因者。谓由阿赖耶识所执色根为依止故。五识身转非无所受又由有此识故得有意根。由此意根为依止故意识得生。譬如依止眼等五种色根五识身转非无五根意识亦尔。非无意根。复次转识与阿赖耶识为二种因。一于现法中长养彼种子故。二于后法中为彼得生摄植彼种子故。于现法中长养彼种子者。谓随依止阿赖耶识。如是如是善不善无记转识生时。于一依止同生同灭。如是如是熏习此识。由是为因缘故后彼转识善不善无记性转。复增上转复炽然转。复明了而得生起。于后法中摄植彼种子者。谓彼熏习种类能引摄未来即此异熟阿赖耶识。如是种子因故。依止因故。长养种子故。摄植种子故。是名建立阿赖耶识转识互为因相。
  问诸识俱转相建立云何。答阿赖耶识或于一时唯与一转识俱起谓与意根。所以者何。由此意根恒与我见我慢等相应。高举行相。若有心位若无心位。恒与此识俱时生起。又此意根恒缘阿赖耶识为其境界。执我及慢高举行相而起。又即此识于一时间或与二转识俱起。谓意及意识于一时间或与三转识俱起。谓五识身随一起时前二及此一。于一时间或与四转识俱起。谓五识身随二起时前二及此二。如是于一时间或乃至与七转识俱起。谓五识身和合起时前二及此五复次前说意识依染污意生。意未灭时于相了别缚不得解脱。若意灭已相缚解脱。又此意识能缘他境及缘自境。缘他境者。谓或总或别缘五识身境。缘自境者。谓缘法境。复次阿赖耶识或于一时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俱转。此受与转识相应依转识起。从此识种子生。又于人趣若于欲缠天中及于一分鬼傍生趣中。俱生不苦不乐受。与彼苦乐不苦不乐转识身相应。杂相续受一时俱转。若于那落迦趣中他所映夺不苦不乐受与彼转识相应纯苦无杂相续受俱转。当知此受被映夺故。相难可了。如于那落迦趣一向与苦受俱转。如是于下三静虑地。一向与乐受俱转。于第四静虑地乃至有顶地中。一向与不苦不乐受俱转。
  复次阿赖耶识于一时间或与转识相应善不善无记诸心法俱转。如是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一时俱转。亦各客受及容善不善无记心法俱转。然不应说与彼相应。何以故。由不与彼同一缘转故。犹如眼识与眼。虽复俱转。然不相应。此亦如是。由与彼法少分相似故得为喻。喻之道理应如是知又如诸心法。心法体义虽无差别。然相异故一身俱转。互不相违。如是此识与诸转识。当知俱转亦不相违。又如依止暴流有多波浪种种俱起互不相违。又如依止清净镜面种种影像同时俱起互不相违。如是依止阿赖耶识有多转识。当知俱起亦不相违。又如一眼识于一时间于一事境。唯取一类无异相色。或于一时顿取非一种种相色。如眼识于色如是乃至身识于触于一时一事境。或取一相。或复顿取多种境相。如是分别意识于一时间或取一境或复顿取众多境界。当知亦不相违。
  复次如前所说意根常与此识俱转。于一切时乃至未断。当知恒与任运俱生。四种烦恼相应。所谓萨迦耶见我慢我爱无明。此四烦恼。若在定地若不定地。当知恒行不与善等相违。是有覆无记性。如是与转识俱转故。诸受俱转故。善等俱转故。是名建立阿赖耶识俱转相。
  问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建立云何。答若略说阿赖耶识。当知是一切杂染法根本。所以者何。此阿赖耶识亦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能生器世间故。又即此识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缘故。所以者何。无有众生于余众生见闻等时不受用彼起苦乐等受。由此义故。当知众生界互为增上缘。
  复次阿赖耶识具一切种子故。于现在世是苦谛体。是未来世苦谛生因。亦是现在世集谛生因。如是有情世间生根本故。器世间生根本故。是现在世苦谛体故。能生未来苦谛故。能生现在集谛故。当知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
  复次阿赖耶识所有摄持顺解脱分及顺决择分等善根种子。此非集谛因由。顺解脱分善根等违流转故。所余世间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转复明净。所以者何。由是缘故。彼所摄受自类种子。转有功能转有势力。增长种子而得成立。由此种子故。彼诸善法转明净生。又复能感后世增上可爱异熟。又依此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故。薄伽梵说。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由于阿赖耶识中有种种界故。又如经说恶叉聚喻。由于阿赖耶识中有非一界故。是故当知即此杂染根本阿赖耶识以修习善法故即得转灭。又此善法修习。若诸异生以缘转识为境作意故。方便住心为欲入初谛现观故非未见谛者。于诸谛中未得法眼。而能通达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此未见谛者修如是行已。或入声闻正性离生。或入菩萨正性离生。通达一切法界已。亦能通达阿赖耶识。当于尔时总观各别自内一切杂染。又复了知自身外为相缚所缚内为粗重缚所缚。
  又此行者由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故。略彼诸行于阿赖耶识总为一团一积一聚。为一聚已。以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所依止转转依无间。当知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知已断一切杂染。
  又此转依以相违故。当知能治阿赖耶识。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以缘真如境圣道能转故。又阿赖耶识粗重所随转依。究竟远离一切粗重。又阿赖耶识是烦恼生因。圣道不生因。转依是烦恼不生因。圣道生因。此是建立因体非生因体。又阿赖耶识令于善净无记法中不得自在。转依令于一切善净无记法中得大自在。复次此阿赖耶识断灭相者。谓此阿赖耶识正断灭故。便舍二种取。其身虽住犹如变化。所以者何。未来后有苦因断故。便舍未来后有之取于现法中一切烦恼因断故。便舍现法一切杂染所依之取。一切粗重远离故。唯有命缘暂住。由有此故。佛经中说。尔时但受身边际受命边际受。广说乃至即于现法一切所受究竟灭尽。如是建立杂染根本故。趣入通达修习作意故。建立转依故。是名建立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如是由胜义道理。建立心意识已。随此所说道理故。于三界中一切心意识一切杂染道理及清净道理。应随显了。若于余处所显心意识道理。此由所化有情差别故。但依具愚夫慧所化有情而说方便令彼易入法故。
  问若成就阿赖耶识。亦成就转识耶。设成就转识。亦成就阿赖耶识耶。答此应为四句。谓或成就阿赖耶识非转识。谓无心睡眠者。无心闷绝者。入无想定者。入灭尽定者。生无想天者。或有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识。谓住有心位阿罗汉独觉不退转菩萨及与如来。或有俱成就。谓所余住有心位者。或有俱不成就。谓阿罗汉独觉不退转菩萨及与如来入灭尽定。若处无余依涅槃界。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八

摄胜决择品第十一之二
  复次心差别相建立应知。颂曰。
  所依境界力  建立心差别
  复由七种行  难了相应知
  论曰。心差别相当知。复由所依所缘力而得建立。由所依力者。谓立眼识乃至意识。所缘力者。谓立色识乃至法识。青识黄识乃至苦识乐识。如是等复由七种行相。了知诸心难知差别。一不可知相续久住器差别相。二多种相境差别相。三俱有差别相。四能治所治速疾回转差别相。五习气差别相。六续生差别相。七解脱心差别相。复次颂曰。
  所缘无自在  住恶所依止
  随缘力所转  心系缚应知
  论曰。由三因故说心被缚。一于所缘境不自在故。二安住秽恶所依止故。三随众缘力而转变故。此中于所缘境不自在者。谓于制伏相于化于变等。不如所欲住境自在。复次颂曰。
  散乱及安住  六种十五种
  缘境界六等  所治心非一
  论曰。当知心散乱有六种心安住。有十五种心缘境。有六种等众多差别。所对治心亦非一种。应知。
  心散乱有六种者。一作意心散乱。谓诸菩萨弃舍大乘相应作意。退习声闻独觉相应下劣作意。二外心散乱。谓于外妙五欲及愦闹相寻思随烦恼外境界中纵心流散。三内心散乱。谓或由惛沉睡眠下劣。或由味著诸定。或由种种定中随烦恼故。恼乱其心。四相心散乱。谓依止外相作意思惟内境相貌。五粗重心散乱。谓内作意为缘生起诸受。由粗重身故计我我所。六自性心散乱。谓五识身心安住有十五种者。一初发安住心。谓修三摩地方便。二证得安住心。谓已得未至三摩地。三圆满安住心。谓已得根本静虑三摩地。四自在安住心。谓即于此得随所欲。五有动安住心。谓于下三静虑。六无动安住心。谓于第四静虑。七此上寂静安住心。谓于寂静无色解脱。八最胜寂静安住心。谓于想受灭解脱。九信解安住心。谓于闻所生智。十决定安住心。谓于思所生智。十一影像安住心。谓于世间修所生智。十二成实安住心。谓出世间修所生智。十三有增上慢出离安住心。谓于世间静虑无色。十四无增上慢出离安住心。谓于出世间静虑无色。十五三行杂染安住心。谓识随色而住。缘色而住。依色而住。如是乃至随行而住。缘行而住。依行而住。此中随色而住者。谓执受所依故。缘色而住者。谓邪境界故。依色而住者。谓由粗重故。如是乃至随行等三。当知识非识住。缘自心心能尽爱故。复次缘境界六等者。谓常缘境非常缘境。遍满缘境。净行缘境。善巧缘境。净惑缘境。如是为先复有多种余缘境界。谓欲界系心缘欲色无色及不系境。如是色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各缘四种境。又依欲界系心起欲色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依色界系心起色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依无色界系心起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又过去心缘过去未来现在。如是未来现在心各缘三种。又善心缘善不善无记。如是不善无记心各缘三种。又乐俱行心缘乐俱行等三种境界。如是苦俱行心。不苦不乐俱行心。各缘三种。又贪瞋痴相应心。各缘贪等相应三种境界。
  复次所治心非一者。谓欲界系有五种心。谓见苦所断心。乃至修道所断心。如是色无色界系心。各有五种。及无漏心合为十六种心复有二十种心。谓欲界系心有八种。一生得善心。二方便善心。三不善心。四有覆无记心。及无覆无记心。分为四种。谓异熟生心。威仪路心。工巧处心。变化心。色界系有六心。除不善工巧处心。无色界系有四心。谓除不善威仪路工巧处变化心。不系心有二种。谓学心无学心。复次心所有事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依多境了别  各为自业生
  心法不应思  相似境转故
  论曰。心所有法依止。能缘多境八种识故。各各造作自业而起。依心而有故名心所有法。不应更思。彼所缘境。由彼与识等缘转故。如经言若于此受即于此思若于此思即于此想若于此想即于此了别。复次今当略说作意触受想思五种遍行心法作业。颂曰。
  引心三分别  领位审了想
  德失等营为  名作意等业
  论曰。引发于心是作意业。三和分别是触业。领纳违顺俱相违位是受业。审了位相是想业。为造功德过失俱非是思业。余心法业如前广说。复次色事决择今当说。颂曰。
  上界无香味  大造随可得
  极微无自体  非实有七事
  论曰。上界无香味者。欲界已上香味无故。大造随可得者。四大及所造色随于聚中现。可得者即自相有。不可得者此中即无。极微无自体者。谓诸极微但假想立自体实无。非实有七事者。谓七种事无有实体。一表色。二形色。三影像。四响音。五触处造色。六律仪色。七不律仪色。复次颂曰。
  微和合不离  善恶无自然
  三相想外无  法处色十二
  论曰。微和合不离者。谓于大极微能依造色处不相离。余异处色若和若合亦不相离。善恶无自然者。色非自体有善恶性。随能发心假说善恶故。三相想外无有。三相色外无别有色。谓有见有对色无见有对色。无见无对色。三想所行色外亦无别色。谓色想有对想种种别异想。法处色十二者。谓法处所摄色。略说有十二种相。一影像相。二所作成就相。三无见相。四无对相。五非实大种所生相。六属心相。七世间相。八不可思议相。九世间三摩地果相。十出世间三摩地果相。十一自地下地境界相。十二诸佛菩萨随心自在转变不可思议相。复次心不相应行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当知不相应  皆假施设有
  假有性六种  彼皆二过故
  论曰。当知心不相应行皆是假有。假有之性略有六种。云何为六。谓若事能起六种言论。何等名为六种言论。一属主相应言论。二远离此彼言论。三众共施设言论。四众法聚集言论。五不遍一切言论。六非常言论。属主相应言论者。谓诸言论配属于主方解其相。非不属主。如说生时。此谁之生。观所属主起此言论。所谓色之生。受想行识之生。非说色时。此谁之色。观所属主起此言论。如生如是住异无常等心不相应行类。如其所应尽当知。是名属主相应言论。若事能起如是言论。当知此是假相。
  远离此彼言论者。谓诸言论非以此显此。亦非以彼显彼。此说名为远离此彼言论。若以此显此言论。此言论亦于实相处起。亦于假相处起。若以彼显彼言论。此言论亦于实相处起。亦于假相处起。若非以此显此。亦非以彼显。彼言论此言论。一向于假相处起。云何以此显此言论。于实相处起。如言地之坚。云何此复于假相处起。如言石之圆。如地之坚石之圆。如是水之湿油之滑火之暖毁之焰风之动飘之鼓。云何以彼显彼言论。于实相处起。如言眼之识身之触。如是等云何此复于假相处起。如言佛救德友之食饮衣服严具。如是等云何非以此显此。亦非以彼显彼言论一向于假相处起。如舍之门舍之壁瓮之口瓮之腹军之车林之树百之十十之三。如是等是名远离此彼言论。众共施设言论者。谓六种相言说自体施设言论。六种相者。谓事相。应识相。好等相。盖等相。言说状相。邪行等相。事相者。谓若相识所取。应识相者。谓若相由作意故能起于识。好等相者。谓若相触所取。盖等相者。谓若相受所取。言说状相者。谓若相想所取。邪行等相者。谓若相思所取。
  众法聚集言论者。谓于众多和合安立自体言论。如于内色受想行识说我等言论。于外色香味触安立差别说舍瓮军林等言论。
  不遍一切言论者。谓诸言论有处随转有处退还。如于舍舍言唯随舍转。于村亭等即便退还。于瓮瓮言于余瓶器等即便退还。军言于别男女等退还。林言于别树根茎叶华果等退还。
  非常言论者。当知四种因。谓破坏故。不破坏故。加行故。转变故。破坏故者。如瓶坏已瓶言舍瓦等言生。不破坏故者。如种种药物共和合已或丸或散种种药言舍药物丸散等言生。加行故者。如于金段起诸加行造环钏等异庄严具尔时金段之言舍异物环钏等言生。转变故者。如饮食等转变时饮食等言舍粪秽等言生。如是等类应知。非常言论随于诸物。发起如是六种言论。当知此物皆是假有。问诸心不相应行皆是假有。云何应知。答由二种过失故。一因过失。二体过失。因过失者。若言生是生因。能生生故说名为生。是即无别果生可得。此生为谁。能生因故说之为生。若言生是生体。是即从他生故。不应说为能生。如是余心不相应行。如理应知。复次彼色等乃至心不相应行。诸有为法是因性故。此因决择今当说。颂曰。
  三过因非五  因相略系合
  相依处差别  建立有多种
  论曰。有一异计立六种因。谓同类因。遍行因。俱有因。相应因。异熟因。能作因。如是六种。除异熟因余五因性。不应道理。由有三种过失故。何等为三。且如同类因有三过失。若言同类之因。名同类因。有已成过。何以故。若善等法善等体性。先已成就。彼何用因。若言同类即因。名同类因。是即无果。有不定过。何以故。不示其果。是谁因耶。又非决定因体同类不相似法亦为因故。若言非同类即因亦非同类之因是即言名有虚设过。同类因言无有所主浪施设故。如是于余四因三种过失。亦应如理广说。
  复次已破不如理因。今当建立如理因相。若略说有二种因。一系缚相因。二和合相因。系缚相因者。谓烦恼随眠。此依能生后有而说。和合相因者。谓因缘和合彼彼法生。此依能生现在时说。
  又应知此略所说因相。及依处差别。建立复有多种。
  相者。谓若由此为先。此为建立。此和合故。彼彼诸法。或生或得。或成立或成办。或起作用。当知说此即是彼因。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生耶。答自种子为先。除所依种外。所余若色非色所依及业以为建立。伴及所缘境为和合故。如其所应欲系色系无色系及不系诸法生。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得何法耶。答声闻独觉及与如来种性为先。内因力为建立。外因力为和合故。证得烦恼离系涅槃。此中内因力者。谓如理作意少欲知足等内分善法。又得人身生在圣处。诸根无缺无诸业障。于如来所具净信心。如是等法是名内因力。外因力者。谓诸佛出世宣说妙法。住正法者共为伴侣。具悲信者以为施主。如是等法名外因力。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成立。答于所知法胜解欲乐为先。宗因譬喻以为建立。不相违众及对论者为和合故。所欲立义方得成立。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成办。答工巧智为先。随彼勤劳为建立。工巧业处众具为和合故。彼彼工巧业处成办。又爱为先。由食住者依止为建立。四食为和合故。已生有情存养得住。
  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作用。答自种为先。即彼前生为建立。彼生缘为和合故。自作业者自所作用而得成办。自所作业者。如眼之见业。如是所余诸根当知各别作业。又如地能持水能烂火能烧风能燥。如是等类是名外法。各别作业。
  依处者有十五种因缘所依处。一语。二领受。三习气。四有润种子。五无间灭。六境界。七根。八作用。九士用。十真实见。十一随顺。十二差别功能。十三和合。十四障碍。十五不障碍。差别者。谓十因四缘五果十因者。谓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别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四缘者。谓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五果者。谓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
  此中随一切法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是谓彼诸法随说因。若观待此故。若因此故。于彼诸事若求若取。是谓观待因。如观待手故。手为因故。起执取业。观待足故。足为因故。起往来业。观待节故。节为因故。起屈伸业。观待饥渴故。饥渴为因故追求饮食。随如是等无量道理。当知皆名观待因。若种子于最后自果是牵引因。即此种子是自果生起因。除种子外。所余缘是摄受因。即此种子所生起果是后种所牵引果引发因。能作种种异类各别之因。是名定别因。若观待因。若牵引因。若生起因。若摄受因。若引发因。若定别因。总摄如是等因。名同事因。若于所生能为障碍。是名相违因。若离障碍。是名不相违因。
  诸法种子是因缘。等无间缘者。若从此识等无间。诸识等决定生。此是彼等无间缘。若诸心心所有法所缘境。是所缘缘增上缘者。除种子外。余所依如眼及诸共有法于眼识等。如是所余诸根等。于余识等又善不善法摄受爱不爱果。如是等类是增上缘。诸不善法所招恶趣异熟。有漏善法所招善趣异熟。是名异熟果。若由习不善故。乐住不善不善增多。修习善故。乐住于善善法增多。又与前业相似后果随转。是名等流果。若由圣八支道诸烦恼灭。是离系果。若诸异生由世间道诸烦恼灭。非究竟转故非离系果。若诸世间于现法中随依一种工巧业处起士夫用。谓营农商贾事正书算计数造印等。由依此故苗稼成满。获商利等果法成就。是名士用果。眼识是眼根增上果。如是乃至意识是意根增上果。又诸众生身不散坏是命根增上果。又二十二根一切各别增上力故彼果得生。应知彼果皆名增上果。
  建立者。依语因依处建立随说因。何以故。由于欲界系法色无色界系法及不系法建立。名为先故想转。想为先故起语。由语故随见随闻随觉随知起诸言说。是故依语依处建立随说因。
  依领受因依处建立观待因。何以故。诸有欲求欲界系乐者。彼观此故。于诸欲具或为求得。或求积集或求受用。诸有欲求色无色系乐者。彼观此故。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求受用。诸有欲求不系乐者。彼观此故。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求受用。诸有不欲苦者。彼观此故。于得彼缘于断彼缘。或求远离或求受用。是故依领受依处建立观待因。
  依习气因依处建立牵引因。何以故。由净不净业熏习三界诸行。于爱不爱趣中能感爱不爱自身。又即由此增上力故。诸外资具或成满或损减。是故依诸行净不净业习气依处建立牵引因。
  依有润种子因依处建立生起因。何以故。欲系诸法及色无色系诸法。各从自种而得生起。爱名能润种是所润。由此所润诸种子故。先所牵引各别自身今得生起。如经言。业为感生因。爱为生起因。是故依有润种子依处建立生起因。
  依无间灭因依处及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实见因依处建立摄受因。何以故。由欲系诸法无间灭摄受故。境界摄受故。根摄受故。作用摄受故。士用摄受故。彼诸行转。如欲系诸行。如是色无色系诸行亦尔。真实见摄受故。余不系诸行转。是故依无间灭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实见依处建立摄受因。
  依随顺因依处建立引发因。何以故。欲系善法能引欲系诸胜善法如是欲系善法能引色无色系诸胜善法随顺彼故。如欲系善法。如是色系善法能引色系诸胜善法及无色系若不系诸胜善法。如色系善法。如是无色系善法能引无色系诸胜善法及不系善法。如无色系善法。如是不系善法能引不系诸胜善法及能引无为作证之法。又不善法能引胜不善法。谓如欲贪能引瞋痴慢见疑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如欲贪如是瞋痴慢见疑。如其所应尽当知。如是无记之法能引善不善无记法。所谓能持善不善无记种子阿赖耶识。又无记法能引同类胜无记法。谓诸段食能引已生有情令住不坏。及能引彼适悦势力令其增长。随顺彼故。是故依随顺因依处建立引发因。
  依差别功能因依处建立定别因。何以故。由欲系法自体功能有差别故。能生种种体差别法。如欲系法如是色系法无色系法及不系法亦尔。是故依差别功能依处建立定别因。依和合因依处建立同事因。何以故。要由获得自生和合故欲系法生。如欲系法如是色系法无色系法及不系法亦尔。如生和合如是得和合成立和合成办和合作用和合亦尔。是故依和合依处建立同事因。
  依有障碍因依处建立相违因。何以故。若欲系法将生时。若有障碍现前便不得起。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法及不系法亦尔。如为欲生如是为欲得为欲成立为欲成办为欲作用亦尔。是故依障碍依处建立相违因。依无障碍因依处建立不相违因。何以故。若欲系法将生时。若无障碍现前便得生起。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法及不系法亦尔。如生如是得成立成办作用亦尔。是故依无障碍依处立不相违因。
  复次依种子缘依处建立因缘。依无间灭缘依处建立等无间缘。依境界缘依处建立所缘缘。依所余缘依处建立增上缘。
  复次依习气及随顺因。依处缘依处建立异熟果及等流果。依真实见因依处缘依处建立离系果。依士用因依处缘依处建立士用果。依所余因依处缘依处建立增上果。
  复次顺益义是因义。建立义是缘义。成办义是果义。复次建立因有五种相。谓能生因。方便因。俱有因。无间灭因。久远灭因。能生因者。谓生起因。方便因者。谓所余因。俱有因者。谓摄受因一分。如眼于眼识。如是耳等于所余识。无间灭因者。谓生起因。久远灭因者。谓牵引因。又建立因有五种相。谓可爱因。不可爱因。增长因。流转因。还灭因。又建立因有七种相。谓无常法是因相。无有常法得名为因。谓若生因若得因。若成立因。若成办因。若作用因。又无常法为无常法因时。与他性为因。非己性。亦与后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又与他性为因。及后自性为因时。必已生未灭。非未生已灭。又已生未灭为因时。必得余缘。非不得。又得余缘时。必成变异。非未成变异。又成变异时。必有功能相应。非功能退失。又功能相应时。必相称随顺。非不相称不随顺。如是七种因相。如其所应建立应知。复次无为决择今当说。颂曰。
  心所缘等故  清净所缘故
  四种离系故  建立八无为
  论曰。八种无为。如摄事品已说。虚空无为者由心所缘境相相似故立为常。非缘彼心缘彼境界有时变异故。由清净所缘故建立真如。由此真如如清净时所缘体相。常如是住故。由四种离系故。建立余四无为。谓非择灭等四种。离系者。谓缘差脱毕竟离系。简择烦恼究竟离系。苦乐暂时离系。心心法暂时离系。如是已说一切决择界事。决择今当说。颂曰。
  三界应当知  十二相差别
  所治及能治  唯能损伏种
  论曰。当知欲色无色三界有十二种相差别。一多种差别。此复六种应知。谓多种所依。多种相貌。多种处所。多种境界。多种烦恼。多种作业。二趣差别。三苦乐不苦不乐俱行差别。四有难无难差别。谓欲界或有难或无难。上二界唯有难少功能故。五不清净处不清净身等差别。谓或有处。不清净身清净。谓欲界无难处生。或有处清净非身清净。谓色无色界异生或有处不清净身不清净。谓欲界有难处生。或有处清净身清净。谓色无色界已见谛者。六受用差别。谓欲界受用外门境界及受用四食。上二界受用内门境界及受用三食。七善根胜劣差别。八杂恶行不杂恶行善根差别。九粗重厚薄差别。十生差别。十一得自体差别。谓于欲界具四种得自体。上二界唯有一种。由彼界无故。自害亦无他害故。十二言说差别。谓欲界中具四种言说。色界无觉无推度故。无色界中一切无有。又此三界能治所治差别应知。谓欲界是所治。色界是能治。色界是所治。无色界是能治。又下地是所治。上地是能治。如是对治唯损伏种。令其微劣。非是永害以更生故。复次颂曰。
  法王海咸味  欲恶趣长寿
  多世界共一  各二种因缘
  论曰。何因缘故焰魔鬼王。说名法王。谓由摄益彼众生故。由二种因能为摄益。一令彼忆念。前生所作。令自诃厌先世恶业故。二令于那落迦卒所不造余恶业故。从彼那落迦速得出离。何因缘故诸大海水皆悉咸味。谓由二因故。一水生众生福力增上故。令余众生不能趣入。二陆生众生非福增上故。令彼不得入取珍宝。何因缘故。于那落迦傍生趣不分众生寿量长远非于欲界所摄善趣。谓恶趣长寿由二因故。一欲界善法思择励力方能起故。二诸不善法不由思择住运起故。何因缘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多世界乃至色究竟天。而同说为一世界但至梵世。谓亦由二因故。一同成坏故。二建立众会故。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九

摄胜决择品第十一之三
  如是已说界事决择。于杂染事胜决择中。烦恼杂染胜决择。今当先说。颂曰。
  意相应四惑  遍行而俱起
  无记最后灭  随所生彼性
  论曰。当知意相应烦恼遍行一切位与一切有漏善等心。俱时现行不相违故。又此烦恼皆是俱生。非分别起。是有覆无记性。非不善性。最后金刚喻定之所顿断。又此烦恼有四种。所谓无明萨迦耶见我慢我爱。若生此界中补特伽罗当知。此意相应烦恼。即是此界体性所摄。复次颂曰。
  一切生相续  现起及与缘
  随眠境粗重  各差别二十
  论曰。若生此界。此地即此界地。一切烦恼令生相续。又此烦恼杂染。若现行若缘若随眠若所缘境若粗重。当知各有二十种相烦恼。现行有二十种者。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者。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者。三无所了别。谓处恶说法者。四有所了别。谓处善说法者。五互增上。谓贪等行者。六皆平等。谓等分行者。七微薄。谓薄尘行者。八外门缠现行。谓未离欲者。九内门缠现行。谓由世间道离欲者。十增上缠现行。谓诸异生。十一失念缠现行。谓诸有学。十二分别缠现行。谓坚执著者。十三俱生缠现行。谓不坚执著者。十四观察现行。谓喜观察者。十五不自在现行。谓睡眠者。十六自在现行。谓觉悟者。十七不可救现行。谓无涅槃法者。十八可救现行。谓有涅槃法者。十九取相现行。谓寻思彼随法而取相貌者。二十不取相现行。谓不寻思彼随法不取相貌者。烦恼缘有二十种者。一乐。二苦。三不苦不乐。四欲。五寻。六触。七先所惯习。八随眠。九不亲近善友。十不听闻正法。十一不如理作意。十二不信。十三懈怠。十四失念。十五散乱。十六不正知。十七放逸烦恼。十八异生性。十九由离欲。二十由受生。
  烦恼随眠。有二十种者。一不定地随眠。二定地随眠。三随自境随眠。四随他境随眠。五被损随眠。六未被损随眠。七随顺随眠。八不随顺随眠。九具满随眠。十缺减随眠。十一可害随眠。十二不可害随眠。十三增上随眠。十四平等随眠。十五微薄随眠。十六有觉随眠。十七无觉随眠。十八生多苦随眠。十九生少苦随眠。二十不生苦随眠。
  烦恼所缘境有二十种者。一缘有事境。二缘无事境。三缘自相境。四缘共相境。五缘现见境。六缘不现见境。七缘外门境八缘内门境。九缘自类烦恼境。十缘他类烦恼境。十一缘自境。十二缘他境。十三缘无境。十四缘有漏境。十五缘无漏境。十六缘有为境。十七缘无为境。十八缘自心分别境。十九缘忆念分别境。二十缘事相境。
  粗重有二十种者。一性报粗重。二性烦恼粗重。三性业粗重。四烦恼障粗重。五所知障粗重。六定障粗重。七业障粗重。八报障粗重。九盖障粗重。十不正寻思粗重。十一愁恼粗重。十二怖畏粗重。十三劳倦粗重。十四食粗重。十五眠梦粗重。十六婬欲粗重。十七大种乖违粗重。十八时分变异粗重。十九死粗重。二十遍行粗重。又若略说了知烦恼由五种相。谓自体相。因相。品类相。于境心乱相。及果相。复次齐何当说烦恼随眠及不善。颂曰。
  随顺自生故  种子故事故
  生四过失故  不净三因故
  论曰。由四种因故说名随眠。一随顺自生故。谓若烦恼事随顺。此烦恼二种子随缚故。三彼增上事故。四生四过失故。四过失者。一不寂静过失。二差别过失。三发行过失。四摄因过失。此中前一由二所显。二种由四所显。问齐何当知不善烦恼相。答由三因故。谓猛盛故。恼乱有情故。能障碍善故。复次业杂染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业思及思已  差别有十三
  彼果六三位  业决定五种
  论曰。若略说业有二种。谓思及思已。此业差别复有十三种。一身业。二语业。三意业。四律仪所摄业。五不律仪所摄业。六俱非所摄业。七福业。八非福业。九不动业。十黑黑异熟业。十一白白异熟业。十二黑白黑白异熟业。十三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如是等业当知有六种果三种位。六种果者。谓可爱果。不可爱果。清净果。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三位者。谓作用位。习气位。与果位。又如是业有五种决定。一现法受决定。二生受决定。三后差别受决定。四受报决定。五作业决定。复次颂曰。
  自业等四种  此先熟亦四
  复九种当知  即二种差别
  论曰。如薄伽梵说。摩纳婆当知。一切有情自业所作业为诤本。从业所生业为依趣。如是此业自所作业。四种应知。于自相续能与果故。能治所治现在前故。从过去出生现世故。为未来有故。为业尽故名业依趣。又此业报当知四种先后报熟。所谓最先重业报熟。次最近者。次惯习者。后先作者。又不可断业当知异熟决定若不定报业。于离欲断不能为碍。又诸外道起如是见说如是论。随诸众生造作诸业。或乐俱行或苦俱行。所受异熟亦复如是。彼诸外道皆是妄执。何以故。具二受故。谓诸善业亦受苦报亦受乐报。不善之业亦复如是。又当知业依二根故成善不善性。谓依善根故起诸善业。依不善根故起不善业。又善不善业差别之相。当知由九种因。一由因及由故。谓由善不善根及尊重等由有差别。二由事故。谓由圆满不圆满事。三由方便故。谓由无间殷重方便。四由依止故。谓由依止或净不净。五由作意故。谓由猛利净信及增上缠。六由欲解故。谓由回向愿求胜劣果报。七由助伴故。谓由所余善不善法之所摄受。八由多修习故。谓自修行亦教他作赞叹随喜。见同法者心生喜悦。九由多人故。谓与多人共行此业。复次生杂染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命终定不定  中夭由六因
  明了位三心  中有或有无
  论曰。有二种命终。一决定。谓北胜上洲。二不决定。谓余处。又复中夭由六种因。一不避不平等故。二念忘失故。三意瞋忿故。四寿尽故。五业尽故。六福尽故。又命终时有三种心。谓善心。不善心。无记心。此在分明心位。若至不分明位。定唯无记。又命终后。或有中有。谓将生有色界者。或无中有。谓将生无色界者。复次颂曰。
  依余有所缘  染污心生起
  于四种生中  及三界五趣
  论曰。依止余中有缘生处为境。染污心生起令生有相续。又于四种生中受诸生死。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又于欲色无色三界中及于那落迦等五趣中受诸生死。如是若死若生若处所已显生杂染胜决择。谛事决择今当说。颂曰。
  当知世俗谛  意解义及说
  净所缘彼性  方便名胜义
  论曰。一切言说及因彼意解所得义。皆名世俗谛。若清净所缘。若清净性。若彼方便。皆名胜义谛。清净所缘者。谓四圣谛及真如。清净性者。谓灭谛清净。方便者。谓道谛。复次颂曰。
  当知是四种  染净之所摄
  未见未经受  如病病灭因
  论曰。当知四谛染污清净二法所摄。染污二种。若果若因清净亦尔。如是四谛从无始来一切有情。未如实见灭道二谛。亦未经受。又如病病灭及彼二因建立四谛。苦谛如病。集谛如病因。灭谛如病灭。道谛如病灭因。复次颂曰。
  当知是四谛  各四相四行
  遍知等四种  因果性差别
  论曰。当知四圣谛一一有四种相。苦谛有四相者。一起苦。二内缘苦。三外缘苦。四粗重苦。初谓生苦。第二谓老病死苦。第三谓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欲匮苦。第四谓五取蕴苦。集谛有四相者。一总爱。二后有爱。三喜贪俱行爱。四彼彼处喜爱。灭谛有四相者。一爱尽。二离欲。三灭。四涅槃。道谛有四相者。谓苦迟通等四种行迹前已说。又一一谛各有四行当知。如成现观品已说。又于诸谛有遍知永断作证修道因果体性应知。前三是果。修道是因。谓遍知苦因。永断集因。及证灭因。
  云何世俗等说名为谛。颂曰。
  彼觉无乖诤  法尔证亦然
  谛三种唯善  复二种应知
  论曰。彼觉无乖诤法尔者。谓世间愚夫等。由法尔故。于彼诸法觉无乖诤名世俗谛法尔。证亦然者。谓诸已见谛者。如其法性证无乖诤。名胜义谛由此道理。薄伽梵说。一切圣者。以此为谛故名圣谛。又苦等四谛当知。初二通善不善无记三性。余唯是善。又善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此复二种谓断及道所摄。如是已说谛事决择。依止决择今当说。颂曰。
  当知七依止  三种所依性
  彼善巧二种  四句等广说
  论曰。当知由三种所依性故。薄伽梵说七种依止。何等名为三种所依。一漏尽所依。二功德发起所依。三现法乐住所依。又此依止有二种善巧应知。一三摩地善巧。二三摩钵底善巧。此有四句等广分别。如薄伽梵说嗢柁南伽他曰。
  或有静虑者  三摩地善巧
  或三摩钵底  或俱不俱等
  云何三摩地善巧非三摩钵底善巧。谓于空等三三摩地善巧故。非于胜处遍处灭尽定等善巧故。云何三摩钵底善巧非三摩地善巧。谓于胜处遍处无想定等。若入若出三摩钵底善巧故。非于三三摩地善巧故。云何俱善巧。谓于所说三摩地三摩钵底差别俱善巧故。云何俱非善巧。谓于所说三摩地三摩钵底差别俱不善巧故。复次三摩地善巧非三摩钵底善巧者。谓善了知所入三摩地名句文差别。故不善了知能入三摩地诸行状相故。三摩钵底善巧非三摩地善巧者。谓如有一能善了知所入三摩地诸行状相。而入彼定不善了知此三摩地名句文差别。谓我今入如此如此名三摩地。又有菩萨能入若百三摩地。若千三摩地等。然彼不能了知彼定名句文身差别。谓我今入如此如此名三摩地。乃至未从诸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萨摩诃萨所闻。或自未得第一究竟。
  问云何住定。答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善能了取善了取故。随其所欲住所入定。又于所入诸三摩地无有退失。如是有二种住。一安住于定故名为住。二能不退失故名为住。问云何起定。答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不复思惟。但以不定地分别相所摄定地同分作意思惟诸法故。从此三摩地起。或因随所作故起。或因决定所作故起。或因期愿所作故起。随所作者。谓衣钵众具业。决定所作者。谓大小便利供事师长乞食等行。期愿所作者。谓如有一期许为他随有所作。或为更入余定故从定起。问云何为行。答行所缘境而入于定故名为行。谓依三摩地所起粗静病痈箭无常等行。问云何名状。答若有将入定者。尔时必有定相生起。由此相故行者自知。我当不久将入如是如是相定。或复已入。又教授师亦知。此行者有如是如是相起。不久当入如是如是定。
  问云何名相。答相有二种一者境相。二者因相。境相者。谓分别相由缘此故而入于定。因相者。谓能入定所有资粮。如随顺言教定具积集修俱乐欲厌离之心。极善了知乱不乱相。及不为他之所触恼。或人非人或声所作或用所作。
  问云何名调顺。答若三摩地为诸行相之所拘执。犹如持水法尔被执。不静不妙非安隐道。不能证得心定一趣。当知尔时此三摩地不名调顺。不随意住与此相违名为调顺。
  问云何名所行。答谓三摩地境界若过此境定不能知。如入初静虑不能知见第二静虑等事。如是根度及补特伽罗度亦不知见。
  问云何引发。答谓能略摄广文句义。及能发起诸胜功德。
  问何等三摩地名为可爱。答谓具惭愧爱敬净信如理作意忆念正知守护诸根持戒无悔等。乃至乐为最后如其所乐入三摩地。当知翻此名非可爱。
  问云何可爱不可爱谓惭愧等少分成就少分不成就。谓具惭愧非爱敬相应等。乃至广说。
  问云何为增。答谓三摩地已得增长。问云何为减。答谓三摩地得已退失。问云何方便。答谓趣二之道。
  问云何奢摩他。答谓无分别影像作意相。
  问云何执受。答谓由随一若清净相或光明相起执取相。
  问云何弃舍。答谓于善品已得平等增上舍相。复次依诸静虑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静虑数障分  及彼广建立
  远离于苦动  后后分胜异
  论曰。如上所说四种静虑。云何唯四不多不少。由出苦乐事究竟故。所以者何。渐次乃至第四静虑忧苦喜乐得超度故。
  问初静虑所治障云何。答有五种应知。一贪恚害寻。二苦。三忧。四犯戒。五散乱。
  问第二静虑所治障云何。答亦有五种应知。一初静虑贪。二寻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性。
  问第三静虑所治障云何。答有四种应知。一第二静虑贪。二喜。三踊跃。四定下劣性。
  问第四静虑所治障云何。答亦有五种应知。一入出息。二第三静虑贪。三乐。四乐作意。五定下劣性。
  问于诸静虑有几支耶。答初有五支。何等为五。谓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第二静虑有四支。谓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问内等净以何法为体。答以念正知及舍为体。第三静虑有五支。谓念正知舍乐心一境性。第四静虑有四支。谓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心一境性。问念正知舍一切处有何故于初静虑等不说耶。答初静虑中由寻伺门所引发故。虽有不说。第二静虑中有踊跃自体之所作业。及心所有少分烦恼所缠覆故。总以内等净名显之。第三静虑中彼心所有少分烦恼皆远离故显彼自相。故经中说远离喜贪。初静虑中虽离欲贪未离喜贪。第二静虑中虽离寻伺贪未离喜贪。第四静虑中即此舍念极善清净显了。是故于诸静虑中如其所应彼差别应知。
  问何故于四静虑建立四支五支耶答住所依故。住顺益故。住自体故。复次思惟境界故。受用境界故。于境不散故。复次顺益所依故。增上心所依故。增上慧所依故复次为对治三种恼乱住障故三种恼乱住者。谓染污住苦住迷乱住。复次如受用五欲者有三种正所作事显彼受用诸欲。一以正方便求所受用。二求得已正受用。三自在随转。如是修静虑者。依三种正所作事。如其所应建立支分应知。复次为对治自苦行故。修静虑者建立支分应知。此复三种对治。一离欲对治。二止息身心逼恼对治。三外心散乱寂静对治。问何故初静虑中说离欲已复说远离恶不善法。答为显诸欲自相及显过患相故。过患相者。谓彼诸欲起恶行已堕极下处。故名为恶。违善法生故名不善。复次为显能断烦恼杂染故。及显能断先所积集业杂染故。复次为显断在家者受用事门所生欲故。及显断出家者于寻伺门所生法故。复次为显断欲寻故。及显断恚寻害寻故。复次为显同彼外仙所得相故。及显断彼退已起恶咒故。
  问何故苦根初静虑中说未断耶。答彼品粗重未远离故。若初静虑已断苦根粗重品者。与住第二静虑时应无差别。是故当知初静虑中未断粗重苦品。问寻伺等法于初静虑等中能为顺益。摄受自地令得清净。何故如来说彼名动。答望他地故说名为动。非望自地。
  问何故从欲界及于初静虑等中建立后后支耶。答略有三因谓能治所治故。证利益故。证自体故。如是三相于四静虑中五支所摄。如其所应知。问第二静虑望初静虑有何胜异。答三摩地圆满胜异。问第三静虑望第二静虑有何胜异。答顺益圆满胜异。问第四静虑望第三静虑有何胜异。答清净圆满胜异。复次颂曰。
  近分喜有动  唯初能尽漏
  亦二种缘声  八等至舍八
  论曰。初静虑近分喜有动。非如根本静虑喜。又初近分未至所摄定能尽诸漏非余。又初近分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余近分唯世间。由已得初根本无漏静虑故。非于上地诸近分定无漏现前。又处定中取外声时。当知由二种取。一由了别定所缘境及种种所缘境意识故。二由此俱生耳识故。八等至舍八者。谓八种三摩钵底能舍八事舍。何等八。谓舍语寻喜乐故。证四静虑三摩钵底。舍色空识无所有处想故。证四无色三摩钵底。复次颂曰。
  现法安乐住  能入于现观
  赞说想解脱  四种因当知
  论曰。唯诸静虑是现法安乐住性。具有身心二种安故。非无色定无身安故。又依静虑能入现观。非无色定。以诸静虑毗钵舍那极猛利故。又修静虑及诸定者。于无色解脱数入数出赞说彼相。极寂静故。又诸外道于无色定起解脱想故数数赞说。又依有想三摩地解脱能尽诸漏。乃至无所有处三摩地极猛利故。是故薄伽梵说。唯依有想三摩钵底领解通达。非于余地。四种因者。谓诸三摩钵底能为现法安乐住等四种依因。如其次第应知。复次颂曰。
  爱味等当知  十种六三种
  退相续障治  各多种差别
  论曰。爱味相应清净无漏三种静虑。如其次第有十种六种三种应知。云何十种。谓如摄事品已说。云何六种。谓六种清净。一引发清净。二上练清净。三后得清净。四垢染清净。五摄清净。六堪任清净。云何三种。谓出世间无漏。离系无漏。后得无漏。
  又从离欲退彼相续彼对治应知。各有多种。谓或由依止不平等故退。谓如有一遭于重疾退失于定。如尊者伐勒迦梨说。我今于此三摩地不能证入。将无于此三摩地由多粗重故而退失耶。又如有一为性多粗重。由宿习故。由此多粗重故退三摩地。或由境界胜妙故退。谓如有一得胜妙境界现前故退失定。如闻有外道仙人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由触可爱妙色少女身故退失彼定。或由敬养故退。谓如有一现前获得胜妙敬养便退失定。如天与等或由轻毁故退。谓如有一被他瞋毁诃责便退失定。如诸外仙瞋忿退已行诸恶咒或由憍慢故退。谓如有一因所得定自举凌他退失于定。或由增上慢故退。谓如有一于所未得定起。已得增上慢故退所得定。或由不作意故退。谓如有一先由如是诸行状相得入诸定。彼于后时更不思惟此行状相故退失于定。或由不纯熟故退。谓如有一修习始业创发善品。或由自烦恼多现在前故退失定。谓如有一爱上静虑乃至疑上静虑故退失定。或由寿尽福尽业尽故退。谓如有一从上地生处舍命堕下地生。复次若下品烦恼下品善根补特伽罗。由多刹那用功方退。由多刹那用功方得入定。若下品烦恼上品善根补特伽罗。由多刹那用功方退。由一刹那速得入定。若上品烦恼下品善根补特伽罗。由一刹那速退失定。多念用功方能入定。若上品烦恼上品善根补特伽罗。由一刹那速退失定。由一刹那速能入定。复次颂曰。
  利根及生转  当知无有退
  依下地发定  离欲后生故
  论曰。如是退转利根者无。若转易生虽钝根者亦无有退。又静虑等定必先依下地发起。以先于此间入定然后生彼。何以故。要先离欲者后时得生彼故。如是已说依止决择。觉分决择今当说。颂曰。
  依二乘大乘  由二十七相
  正方便当知  建立于觉分
  论曰。依声闻独觉二乘及依大乘建立觉分。由二十七种相正方便应知。何等名为二十七种正方便。谓系属所缘正观方便。舍离染污摄净方便。修治内心调顺方便。引发出世正法方便。彼无间缺方便。真实现觉方便。证余寂灭方便。入所知方便。入断方便。通达不净无乐有苦方便。学圆满方便。于境无散观察方便。圣教不坏方便。摄智所知彼果方便。愿方便。悲愍有情方便。修治智方便。法现观方便。能治所治进趣方便。福德资粮积集方便。成熟有情方便。摄一切菩萨道方便。引发威德方便。引发言教方便。广大甚深心积习方便。远离匮法业方便。安住有情涅槃二界方便。复次颂曰。
  身等三差别  彼影像随观
  由闻等三智  念法无迷惑
  论曰。当知身等各有三种差别。身三种者。或有身分自性不净如身内分。或有身分相似清净如身皮分。或有身分变坏不净。如命终已青瘀等身分。受有三种者。所谓苦乐不苦不乐。心有三种者。谓乐等。受相应法有三种者。谓黑白杂彼影像随观者。如寻思经说于彼身等影像随观。与所知事同分类故。名为影像。所言随者。是相似义。又此随观即是三智。谓闻所生智。思所生智修所生智。如是三智由念力故。于彼增上缘素怛囕等法无有迷惑。是故说名念住于身受心法。由念力住故。复次颂曰。
  彼所治九种  作意当知二
  修差别有三  二种无失坏
  论曰。当知诸念住有九种所治障。一不厌离。二不作意。三止观随烦恼。四沉下。五不能堪忍。六于少劣知足。七忘失教授。八违犯戒行。九弃舍欲乐增上猛利诸妙善轭。又于修念住有二种作意。谓不缓作意。不染作意。经言。炽盛者此显第一。正智忆念除世间贪爱者此显第二。又此第二能除三种杂染。何者名为三种杂染。一犯戒因缘心生变悔。由此障故能令初时心不得定。二内心惛略。由此障故虽已得定心于所缘忘失沉没。三外心散乱。由此障故虽证胜法而著世间名闻利养。或未能证胜进之法心生忧恼。修差别有三者。修诸念住各有三种。谓于内外俱身等随观。又复于身或唯观影像。或以影像比类于身。或复和合总观。如于身三种如是乃至于法亦尔。又有二种于诸念住无有失坏。一初无失坏。谓不散乱。由此力故能善发起。二后无失坏。谓无增上慢。由此力故善修究竟。复次颂曰。
  为断于沉掉  相应道二种
  观察舍烦恼  及为尽三爱
  论曰。于念住修位中。为断沉掉故应修二种相应道。如苾刍尼经及取自心相经说。云何苾刍尼经说。如彼经言。为断沉没故应当思惟少分可爱清净相貌。为断掉动故复应略摄。云何取自心相经说。如彼经言。由不取自心相故令心沉没。由取少分可爱外相故沉随烦恼暂时断息。然心未得定复更略摄其心。见沉没过复取外相。见掉动过后复更取自心之相。尔时能断沉掉随烦恼心得正定。略摄其心取自心相。离沉掉故。
  复次由相应道观察故。能舍烦恼应知。如鷃经说。故彼经言。所言鷃者。喻行者心行非所行处者。喻彼行者思惟可爱境界。被鹞所执者。喻彼行者为贪缠所执。鷃怨诉者。喻彼行者心生变悔。暂放舍者。喻彼行者贪缠暂息。土块者。喻五取蕴。大场垄者喻无常观。窟穴者喻通达真如观。唤鹞子者喻观察作意鹞。迅来者喻彼贪缠将现在前。入窟穴者喻思惟真如观。鹞自苦害者喻随眠断。
  复次此相应道当知能尽三爱。谓助伴爱。利养爱。后有爱。为对治此故显我与法无有差别。复次颂曰。
  为断增上慢  味所依颠倒
  及三心趣入  修习于念住
  论曰。为欲对治增上慢故。为欲对治爱味所依定故。及为对治四颠倒故。修习念住。为对治增上慢者。如经说。唯应于此身受心法若住忆念。乃至或唯有智。或唯有见。或唯系念。此增上慢有二种。谓于未断身等粗重障起。及于未圆满正观俱品治起。为对治爱味所依定者。如经说。无所依止故。为对治颠倒故者。如经说。于诸世间无少执取。由颠倒断故。更不复执少五取蕴为常为乐为我为净。又为三心趣入修习念住应知。谓游行聚落时心趣于出。住愦闹时心趣远离。处于静室心趣涅槃。又趣出生死趣离烦恼乐寂灭故心趣涅槃。

显扬圣教论卷第二十

摄胜决择品第十一之四
  如是已说觉分决择。补特伽罗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由根等差别  建立五唯二
  假设五应知  三事成圆满
  论曰。当知由根等差别故建立五种唯二。如经中说。由缘唯二根故唯二作意可知。缘唯二作意故唯二修可知。缘唯二修故唯二行可知。缘唯二行故唯二补特伽罗可知。行者谓修所引习气。又假设补特伽罗应知。由五种因。一由种姓故。谓可救不可救。二由趣入故。谓声闻乘等。三由学故。谓学无学。四由得故。谓住四果及三向。五由过失功德故。谓有障无障具缚不具缚。又由三事故建立三满。一根满。谓不动法。二定满。谓得灭定。三果满。谓阿罗汉。
  如是已说补特伽罗决择。果事决择今当说。颂曰。
  证转依不起  二因果无退
  三因故断常  三果三因记
  论曰。由证转依故诸烦恼不起。当知转依说名为断。又由二种因故果无有退。谓若未永害烦恼种子证阿罗汉。不应道理故。若已永害烦恼种子即应烦恼必定不生。种因无故。又三因缘故断是常性。一无戏论故现见戏论。是无常性二清净真如之所显故。犹如真金调柔之性。三烦恼不生性。前后无别故。又三种果由三因故如来记别。一证净记别。谓预流果。由得见道四证净故。二喜处记别谓一来果。将得根本定已受少喜故。三随念记别。谓不还果。已得根本定现见诸天众与梵众等共兴言论随念所求自乘功德。未圆满故。如是已说果事决择。功德决择今当说。颂曰。
  建立诸功德  由十七增上
  彼差别无边  治所治障故
  论曰。当知由十七种增上力故建立功德。一由愍有情增上故。谓四无量。二由六障净增上故。谓解脱胜处遍处。此中解脱为方便由余故成满。六障净者。一变化障清净。由前二解脱。二最极现法乐住障清净。由第三解脱净与不净皆清净显现故。三往还障清净。由第四解脱。四引无诤等圣功德障清净。由第五解脱。五诸漏及有障清净。由第六第七解脱。六寂静最极住障清净。当知由第八解脱。三由知时往增上故。谓无诤功德。四由观察所知增上故。谓愿智。五由言教增上故。谓无碍解脱。六由六处善巧增上故。谓六神通六处善巧者。一引摄善巧。二审听语言善巧。由此善巧以彼语言论难折伏为说正法。三欲解随眠善巧。四来善巧。五往善巧。六解脱善巧。七由他信增上故。谓诸相好。八由三障清净增上故。谓四种遍清净。三障者。谓所依障。所缘障。心智障。九由一切问记增上故。谓诸力。十由摧伏一切他论增上故。谓诸无畏。十一由于所摄众无偏党增上故。谓诸不护。十二由能摄化徒众增上故。谓诸念住。十三由于一切时显现一切智者所作增上故。谓永拔习气。十四由于所应化不过时增上故。谓无忘失法。十五由日夜六反观察世间增上故。谓大悲。十六由超过声闻独觉增上故。谓诸不共佛法。十七由成诸如来所作事增上故。谓一切种妙智。又此诸功德对治所治障差别故。当知无边差别。复次颂曰。
  思惟义乐苦  作意及安住
  艰难与相貌  殊特非殊特
  论曰。彼诸功德。若所对治。若能对治。皆应思惟。云何思惟。所谓若义若乐若苦若作意若安住若艰难若相貌若殊特非殊特。
  此中思惟义者。谓慧到彼岸义所摄诸句有五种所为义。一为于说者起恭敬义。二为摄众义。三为于言教起尊重义。四为叙述事义。五为于真实义教起多所作义。
  又一切法有三种义。谓能增益义。所增益义。及法性义。如色有三种能增益色所增益色及色法性。如是一切处应知。
  复有三轮理趣义宣说诸法。谓依世俗谛理趣。宣说作者。宣说作具。宣说作业。如施者施行受施物者。谓能行施者由此行施及施物受者。如是一切处应知。
  复有四种理趣言教义。一差别理趣言教。二建立理趣言教。三无异理趣言教。四无作用理趣言教。此中差别理趣者。谓色乃至一切种智性差别。建立理趣者。谓五种建立。一趣入建立。二教授建立。三学建立。四证得建立。五过失功德建立。无异理趣者。有六种。一有非有无异。谓色与色空性。如是一切处应知。二更互无异。谓诸蕴更互相望。如是一切处应知。三世无异。谓于前际观中后际。如是一切处应知。四补特伽罗无异。谓诸有情展转相望。五障治无异。谓常无常乃至流转寂灭。六文字无异。谓名身等。无作用理趣者。谓三轮清净。随于诸处无有作者真实可得。无有作具亦无作业。无有补特伽罗能说无法可说。无补特伽罗能学无法可学。无补特伽罗能证无法可证。无补特伽罗能住过失及与功德。亦无所住无取无法。如是一切。
  复有二种无量义。一发起问论无量。二回向无所得无量。
  又为对治三种处所故。说不应住色义。乃至不应住一切法义。三种处所者。一执著处所。二随转处所。三戏论慧行处所。
  复有三种无相义。一无体无相。二非彼体无相。三不显现无相。如无相。如是无性无自体不生不灭无所执著无所为作无所摄受应知亦尔。
  复有三种有所得义。一事有所得。二有所得有所得。三无所得有所得。如有所得。如是有执著为作戏论取见计执应知亦尔。
  复有三种有所得义。一自体有所得。二不远离有所得。三不推析有所得。复有三种无所得义。一自体无所得。二远离无所得。三推析无所得。如无所得。如是空无执著无为作无戏论无取无见无计执应知亦尔。复有三种无所得义。一有性无所得。二彼体无所得。三不显现无所得。无所得者。推求诸法不见自性。非一切种都无所得。然于遍计所执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依他自相。
  又复经言。无所得相应故者。若无所得彼相应耶。应作四句。或无所得非相应者。谓如有一于广大事都无所得。或有相应非无所得者。谓由世间道修诸善法。或无所得亦相应者。谓由出世间道修诸善法。或非无所得亦非相应者。谓染污及无记法现在前。
  复有五种不正取义。谓补特伽罗不正取。法不正取。变异不正取。损减不正取。差别不正取。
  复有四种言教义。一言定意不定。二意定言不定。三言意俱定。四言意俱不定。
  复有二种所对治义。一解脱门所对治。谓分别相愿。二到彼岸所对治。谓悭吝犯戒忿恚懈怠散乱恶慧。
  复有二种空所对治义。谓十六种邪想现行及十四种想缚。
  复有二种到彼岸行义。谓世间有所得行。及出世间无所得行。又复世间到彼岸行但是相似非真实。如相似。如是有毒有障无方便应知亦尔。当知出世间到彼岸行与此相违。
  复次若略说慧到彼岸自体义。当知由三种相。一所依相。二所缘相。三行相。所依相者。谓菩提心。所缘相者。谓色等法。行相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世间行者。谓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等行。出世间行者。谓无所得相应行。复有三种波罗蜜多善积集修义一以一切智性相应作意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以诸波罗蜜多安住实际。三于实际而不作证。
  复次如说此心不可思议故者。何因缘故不可思议。谓由此所依由此所缘令心安住。此俱无性故。若是无性即是清净亦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若有性若无性。及与彼心若是异性若不异性故。
  又复一切戏论行相。三因缘故令心流转。一由亲近故。二由所缘故。三由建立故。亲近故者。谓得报时执持所依所缘故者。谓领受种种境界。及起作种种加行。建立故者。谓无始时来妄想熏习。
  复有四种分别义。一有分别。二无分别。三二分别。四不二分别。
  复有四种无分别义。一愚痴无分别。二非情无分别。三无作用无分别。四法性无分别。
  复有二种言教义。谓世俗言教。胜义言教。世俗言教者。谓差别建立二种理趣。胜义言教者。谓无异无作用二种理趣。
  复次于胜义谛中不可宣说。于言说中当知有三种相。一相相。二杂染相。三清净相。
  又由三种遍知相现观诸法。三种相者。一假立。二了别。三彼唯量。诸菩萨等以何为乐。谓众生摄益为乐。以何为苦。谓众生损恼为苦。以何为作意。谓思惟一切众生利益事为作意。以何为住。谓以无所分别为住。
  复次菩萨摩诃萨有十二种艰难之事。聪睿菩萨应当了知。一者于违越法式众生。若罚若舍。是诸菩萨艰难之事。二者方便现行苦逼恼事。防护自心令不起烦恼。是诸菩萨艰难之事。三者无量众生现前求索现在所有非法财物。是诸菩萨艰难之事。四者菩萨唯有一身。无量众生诸所作事。同时现前请为助伴。是诸菩萨艰难之事。五者处放逸处。若处世间可爱妙定。若生天上令心调顺。是诸菩萨艰难之事。六者常求遍作利众生事。而于此事无力无能。是诸菩萨艰难之事。七者愚钝谄诈刚强众生。若为说法若复弃舍。是诸菩萨艰难之事。八者常于生死见大过失。为利众生而不应舍。是诸菩萨艰难之事。九者未证增上清净意乐多分失念命终。是诸菩萨艰难之事。十者未证增上清净意乐。他来求索最极第一所珍爱事。是诸菩萨艰难之事。十一者种种意见种种乐欲众生现前。若教示若弃舍。是诸菩萨艰难之事。十二者常行最极不放逸行。而不尽断一切烦恼。是诸菩萨艰难之事。
  若诸菩萨遭遇如是艰难之事。或应观其轻重。如其所应建立方便。或应简择补特伽罗。或应励力摄受随因缘转。若发正愿或复制心令不纵逸。或应住心猛利观察。不生厌倦而自安忍。或慈悲故心生放舍。或应发起炽然精进。或复思惟善权方便。如是正对治善巧。菩萨摩诃萨虽遇如是诸艰难事正现在前。而无怯怖自正能免。
  复次有五种真实菩萨相。由成就此故入菩萨数。云何为五。谓哀愍众生常说爱语。所作勇决。舒手惠施能善剖析甚深义节哀愍者。有二种性。一者乐欲。二者正行。言乐欲者所谓菩萨于诸众生起利益意及安乐意。言正行者。谓诸菩萨于众生所如其欲乐随力随能以身语业而行摄化。是名哀愍。爱语者。欢喜慰喻宣布恩德。是名菩萨于诸众生常说爱语。所作勇决者。谓威猛无怯成就胜力。是名菩萨所作勇决。舒手惠施者。若诸菩萨行广大施行无染施是名菩萨舒手惠施。若诸菩萨善能发起四无碍解正方便智。是名菩萨能善剖析甚深义节自体。
  复有五种殊特五种非殊特菩萨相。如前摄净义品中说。
  又于功德事中依止大乘胜决择。今当说。颂曰。
  种性如来说  多佛与大乘
  五种及十种  六六种道理
  论曰。种性差别大乘言教是如来说。于一时间多佛出世及大乘性。如其次第五种十种六种六种道理应知。
  问云何种性差别五种道理。答谓一切界差别可得故。无根有情不应理故。同类譬喻不应理故。异类譬喻不应理故。唯现在世非般涅槃法不应理故。
  云何一切界差别可得故。谓佛所说诸有情界。有种种非一有情界。有下劣胜妙有情界。有声闻乘等般涅槃种性有情界。有不般涅槃种性有情界。
  云何无根有情不应理故。谓不可说由此道理亦应得有无根有情。何以故。以无根者。如外地等非有情故。
  云何同类譬喻不应理故。谓不应言如刹帝利非刹帝利等种类可转。及那落迦非那落迦等趣性可转。如是般涅槃不般涅槃种性亦应可转。何以故。刹帝利等及那落迦等。具足一切种类界性及诸趣界性故。般涅槃不般涅槃二种种性更互相违故。彼若无有诸界性者。彼应毕竟不可回转。是故同类譬喻不应道理。
  云何异类譬喻不应理故。谓不可说如于彼彼地方所。或先有彼彼金银铜铁盐等物类种性后便无有或先无后有。如是般涅槃法种性亦应先有后无先无后有。何以故。若有此理顺解脱分应空无果。是故异类譬喻亦不应理。
  云何唯现在世非般涅槃法不应理故。谓不应言于现在生虽非般涅槃法于余生中复可转为般涅槃法。何以故。无般涅槃种性法故。又若于此生先已积集顺解脱分善根。何故不名般涅槃法。若于此生都未积集顺解脱分善根。云何后生能般涅槃。是故定有非般涅槃种性有情。
  问云何应知大乘言教是佛所说。答由十种因故。一先不记别故。二今不可知故。三多有所作故。四极重障故。五非寻伺境界故。若不先闻不能如是寻思计度。是故若言是余所说。不应道理。六证大觉故。若未成佛能说佛教不应道理。七无第三乘过失故。八此若无有应无一切智者成过失故。九缘此为境如理思惟对治一切诸烦恼故。十不应如言取彼意故。
  问云何应知于一时间有多如来出现于世。答由六因故。一无量有情同于一时发大觉愿现可得故。二无量有情同修方便菩提资粮现可得故。三更相障碍不应理故。四菩提资粮同时圆满俱出世间。应道理故。五次第出现不应理故。六毕竟不成不应理故。
  问何故如来宣说一乘。答由六因故。一即彼诸法约无差别相说故。二约无分别行相说故。三众生无我及法无我平等故。四解脱平等故。谓差别求者有事虚妄分别烦恼对治所缘法性不相违故。五善能变化住故。六行究竟故。复次颂曰。
  诸佛妙功能  彼果土清净
  解脱与法身  等不思无上
  论曰。一切如来于一切所作事功能平等。又彼功能果。佛国土清净解脱身及法身一切诸佛皆平等。皆不可思议。皆无有上应知。复次颂曰。
  虽不用加行  先愿力所引
  依无为发起  所作无二相
  论曰。依止无为法身。虽无加行功用。由本愿力之所引故。任运发起一切如来所作佛事。譬如行者从灭定起。又此所起佛事当知是无尽相。非生死相亦非涅槃相。
  云何素怛囕藏。云何毗奈耶藏。云何摩怛履迦藏。颂曰。
  宣说诸事法  别解脱分别
  诸法相十一  是经律本藏
  论曰。诸佛世尊唯依摄事显了诸法。是名素怛囕藏。问何等名摄事。答谓四事九事二十九事。何等四事。谓闻事归趣事学事菩提事。九种事者。一假立有情事。二彼所受用事。三彼生起事。四彼生已住事。五彼染污清净事。六彼种种差别事。七能说者事。八所说法事。九众会事。二十九种事者。谓于遍摄九事经中依杂染品说有四事。一摄诸行事。二即于此中次第转事。三即于此中立众生想后转因事。四即于此中建立法想后转因事。又依清净品说有二十五事。一于所缘境安住事。二即于此中劬劳事。三心安住事。四现法乐住事。五出一切苦所缘方便事。六彼遍知事。此有三种。谓颠倒依处遍知故依有情想于外有情邪行依处遍知故。内离增上慢依处遍知故。七修依处事。八作证事。九修习事。十彼坚固事。十一彼行相事。十二彼所缘事。十三观断未断善巧事。十四彼散乱事。十五彼不散乱事。十六不散乱依处事。十七修习无倦方便不远离事。十八修习胜利事。十九彼坚固事。二十摄贤圣行事。二十一摄贤圣品所远离事。二十二真实通达事。二十三证涅槃事。二十四于善说法律中所得世间正见超过一切外正见事。二十五不修习此退减事。此由于善说法律中不修习故名为退减。不由邪见过失故。
  复次佛世尊为诸声闻及诸菩萨说别解脱及广分别别解脱相应法。是名毗奈耶藏。此中由七种相略摄菩萨别解脱应知。一者宣说受持轨则。二者宣说波罗阇已迦处事。三者宣说毁犯处事。四者宣说毁犯体性。五者宣说无犯体性。六者宣说出所毁犯。七者宣说舍律仪事。
  复次佛世尊以十一种相显了分别开示诸法。是名摩怛履迦藏。云何名为十一种相。一世俗谛相。二胜义谛相。三菩提分法所缘相。四此行相。五此自体相。六得此果相。七此领受显了相。八此障碍法相。九此随顺法相。十此过患相。十一此称赞相。
  世俗相者。当知宣说补特伽罗。宣说遍计所执自性。宣说诸法作用业具等相。胜义相者。当知宣说七种真如相菩提分法。所缘相者。当知宣说一切种所知事。
  此行相者。当知宣说八观察行。何等为八。一观察谛行。二观察建立行。三观察过失行。四观察功德行。五观察理趣行。六观察流转行。七观察道理行。八观察广略行。谛者。谓真如。建立者。谓若建立补特伽罗。若建立遍计所执自性。若建立一向分别反问置记论。若建立隐密显了记论。过失者。谓佛所说诸杂染法非一种种差别过失。功德者。如佛所说诸清净法非一种种差别胜利。理趣者。有六种理趣。如摄事品已说。流转者。谓三世三有为相及与四缘。道理者。谓四种道理。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若由诸因诸缘故。诸行生起及随显说。是名观待道理。若由诸因诸缘故。诸法若证得若成满。若彼已生能起业用。是名作用道理。若由诸因诸缘故。所立所说所标举义。得成立得正解。是名证成道理。此复略有二种。一清净。二不清净。清净者。由五种相。不清净者。由七种相。五种清净相者。一现量所得相。二依止现量所得相。三引自类譬喻相。四成就相。五善清净言教相。此中一切行无常性。一切行苦性。一切法无我性是诸世间现量所得。如是等类是名现量所得相。若一切行刹那性。后世有性。净不净业不失坏性。此依粗无常现量所得。依有情种种差别业现量所得。及依苦乐有情净不净业现量所得。由此现量所得故。比类所不现见法。是名依止现量所得相。若于内外诸行中引一切世间共知共得生灭相。引一切世间共知共得生等苦相。引一切世间共知共得不自在相。及于外事中引一切世间共知共得兴盛衰坏相。如是等类是名引自类譬喻相。即现量所得相及引自类譬喻相。此二于所成立一向决定故。当知即名成就相。若诸言教是一切智者所说。如言涅槃寂静。如是等类是名善清净言教相。此中有五种相。能表真实一切智者。何等为五。一者若有出现世间一切智者。正实声名流布世界。二者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三者成就十力断诸有情所有疑网。四者自称具足四无所畏。不为一切他论难屈。又能摧伏一切外论。五者于其法律八支圣道及四沙门果等可得。如是出现故。妙相故断疑故。立破故。道果故。由此五相表是真实一切智者。如是于证成道理中。由现量故。比量故。譬喻故。成就故。至教量故。由此五相名为清净。七种不清净相者。一余分同类所得相。二余分异类所得相。三一切同类所得相。四一切异类所得相。五引异类譬喻相。六不成就相。七不清净言教相。若一切法意识所识性。是名一切同类所得相。若相貌若自体若业若法。若因若果等。同异之相。或随一分更互同异之相。是名余分同异类所得相。或决定更互异相。是名一切异类所得相。若并譬喻有余分同类所得相。及有一切异类所得相。由此相于所成立义不决定故。说名不成就相。若并譬喻有余分异类所得相。及有一切同类所得相。由此相于所成立义不决定故。亦名不成就相。由不成就故。名不清净道理观。此观不清净故不应修习。不清净。言教相者。谓诸言教自性不清净应知。法尔道理者。谓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安住无变。是名法尔道理。略广者。谓先说一句法。后后以无量句展转分别显了究竟。
  此自体相者。所谓能取若行若缘菩提分法四念住等。是名此自体相。得此果相者。谓若世间出世间烦恼断果。及所引发世间出世间功德。是名得此果相。
  此领受显了相者。谓由解脱智故。即领受此所得果相。及广为他显说其相。是名此领受显了相。
  此障碍法相者。谓若修菩提分法时。能为障碍染污之法。是名此障碍法相。此随顺法相者。谓即于此菩提分法能为随顺多所作法。是名此随顺法相。
  此过患相者。谓能障碍所有过失。是名此过患相。
  此称赞相者。谓随顺法所有功德。是名此称赞相。随所有处。诸佛世尊以如是等十一种相。显了分别开示诸法。是名摩怛履迦。复次颂曰。
  诸相与断灭  无失坏方便
  彼二果差别  是诸经略义
  论曰。当知诸经义略说有五种。一相。二断灭。三无失坏方便。四彼二果。五相等差别。此五略说如善生经。佛告善生。族姓子。有二种事俱为美妙者。是美妙相断灭有二种。谓欲取断灭及依事。取断灭者。此言兼显二种无失坏方便。二种无失坏方便者。谓若落须发乃至趣于非家。若尽诸漏乃至觉受。我生已尽。乃至广说。彼二果者。谓无失坏方便果。寂静性差别者。谓五种寂静差别。一诸缠寂静。二世间离欲寂静。三顺下分寂静。四顺上分寂静。五依事寂静。为显此故。于彼经中说伽他曰。
  诸苾刍美妙  寂静离诸漏
  离欲离系缚  无执受涅槃
  任持最后身  摧伏魔所使
  复次颂曰。
  略说瑜伽道  缘所闻正法
  奢摩他与观  依影像成就
  论曰。若略说瑜伽道。当知多闻所摄。正法为境界。奢摩他毗钵舍那为自体。依止影像及依止事成就。如薄伽梵说。有五种法能摄一切瑜伽行者诸瑜伽地。谓持任明镜及与转依。当知闻正法是持所缘。是任止观。是明影像。是镜事成就。是转依。

返回顶部

阅藏增福慧 分享加福德 学佛出轮回 广度众有情